艺术是不能教的(二)——美术基础教学散论
画画的大都怕听理论家的报告,却愿意听画家的“侃”,八十年代刘海粟老几次讲学,都座无虚席。当时海老也就是“侃”他如何九上黄山,和“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之类。如你会听,这中间有闪光的东西!比如一次他说在日本和日本几画家合作,日本画家先动手,待他画时,画面已满,但他觉得画面用笔干枯少润,他便拿了一盆清水,或洒或泼,画面墨色晕化,顿时活泼起来,他题曰:“××画×,××画×,海粟施水,”好一个施水!因他施水而整个画面才有了灵气。80年,海粟老在广州,他收香港潘姓女为弟子,当时香港《文汇报》总编金××先生对该女生说,你学习之余,每天记老师的言行,日后自有益处。当时我在侧,学生有些不解,金先生便补充说,老师说什么,做什么一一记下,越细越好,并调侃一句:“日后我给你发连载”。
我自己也有切身体会,刘海粟、亚明、宋文治、陈大羽等老师的一些精辟的“散论”,虽只三言两语却铭刻心头,而每每回味,颇有益处,去年整理了出来,在《中华文化画报》发表,也颇得同行好评。
当今美术教育的现状
近几年,美术教育迅猛发展,美术考生人多,有的省每年美术考生(含设计类)不下两万人。不知为什么,这几年各院校的考试方法也趋于一致,素描、色彩、创作或图案。这样,中学老师找出一套三小时练习的应试教育。一入学,同学的拿手戏是三小时作业,到第四小时,就不知如何进行了。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千人一面。我在新生课堂上说过,大家来自天南地北,老师也各有不同,是什么力量把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同学培养得画成一个模样,真是“奇迹”!目前考试制度引发的弊端显而易见!
艺术是一个讲个性的行当,可是教育却只能从共性教起,这就引发了一系列的关于艺术教育能不能教和如何教的论争。
我想,大家追求的“个性”,不过是文化化了的人格的再现,要实现它,首先要从“文化”做起。明确了现状,其实,该怎么办大致就有眉目了。教好学生,还是从抓好基础训练做起,问题是怎么训练法。比如中国画,用西画的一套基础训练成不成?现在不少学校,仍以西画的素描、色彩为中国画系基础,我觉得,中国画教学,离素描远些好,反而要学书法,学篆刻,临摹古画,对“现代”也要保持清醒!我在香港中文大学讲学时,曾有几个“无笔画”的学生来听我的课,(当时中文大学一教授创立无笔画派)我拿起笔来改他的“山水”,他急忙制止说:“老师,我这是无笔画!”我吃了不小的一惊。再细看画面,全是用特殊办法“制作”出来的,我便说,中国画不单要用笔,而且要练毛笔书法,以为基本功。当时有人提出要革毛笔的命、北京有人说“笔墨等于零”;这“无笔画”的学子自然听不进我的这些话,为了让他们“服”我,我在课堂上留了十来分钟,来了个泼墨表演:调了一盆墨,往画纸上一泼,任其自然流动,然后略加几笔为树、为船,这“泼”就的一团成为山石……我解释说,中国传统并不是不豪放,但这泼的“无笔”恰恰要后加的有笔来点睛,这点睛的几笔是具功力处,如笔无力,便统篇皆输,一塌糊涂了。这一“泼”到底真打动了“无笔画”的几位,第二堂课他们带了些有笔画的作业来要我批,后来竟带了册页来求我题签。
对学国画的学生,要学“国学”,书法、诗文、历史、哲学、古文、都要学一点,要临摹古画,不学古人,下笔无法。现在最大的危机不是西方文化的冲击,而是对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和盲目否定,不学古人,不学传统,“反传统”之流毒彻底肃清尚需时日。前看报摘,主张“无笔画”、“革毛笔命”的人也大谈起“不要轻视东方文化,”并说出“西方文化是快餐文化,不要过高估价”的话来(大意)这是好事,要弄中国画,似乎还是非搞“中国的”基础才行,至于考试,要考书法、篆刻、诗文才是正道。
这些年,我负责设计系,设计课程的基础,也是一个新问题,几年下来,我觉得设计基础倒不能离开素描、色彩、构成。基础还是基础,还是要来一点写实的本领,就实用论,以后要搞设计,至少要画效果图,这调子素描,一般的色彩规律不掌握怎么行?
教学时,示范是较好的捷径,由教师示范,边画边讲步骤,这样同学上手较快。但示范又往往成为圈套,同学易照葫芦画瓢,对基础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寻求自我非常重要。我喜和同学座谈,比如提出“什么是艺术”、“艺术该怎么教”、“怎么学”等问题,让同学结合自已的情况自由发言,老师也参与讨论,并非做裁判。同学发言热烈,也有同学回忆他们的启蒙老师如何教他们,如何创作等,也有同学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大家互相启发,效果甚佳。
分数是一个枷锁,同学总怕考试,怕不及格,在教学中鼓励个性,有同学怕画个性强的东西老师不给高分。我在课堂上明确讲,学习不为了考试,只以学到东西为目的。另外还设立一个特例,把评分的标准告诉学生,公开说明同学可以自己向老师要分数,谈自己画的优点,可得若干分,并保证如同学自己要的分合理,可以给。这样让同学以轻松的心态投入学习。搞艺术的,心态很重要,有时画不下去,下位走走,甚至出教室走走,看看别人的东西,待心态调整好了再画。
近二十年来中国的画坛,演绎了一场饱受西方文化冲击而又缓慢站稳脚跟的悲喜剧。立定脚跟之后,怎样整理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美术教育的体系来,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我自己也有切身体会,刘海粟、亚明、宋文治、陈大羽等老师的一些精辟的“散论”,虽只三言两语却铭刻心头,而每每回味,颇有益处,去年整理了出来,在《中华文化画报》发表,也颇得同行好评。
当今美术教育的现状
近几年,美术教育迅猛发展,美术考生人多,有的省每年美术考生(含设计类)不下两万人。不知为什么,这几年各院校的考试方法也趋于一致,素描、色彩、创作或图案。这样,中学老师找出一套三小时练习的应试教育。一入学,同学的拿手戏是三小时作业,到第四小时,就不知如何进行了。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千人一面。我在新生课堂上说过,大家来自天南地北,老师也各有不同,是什么力量把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同学培养得画成一个模样,真是“奇迹”!目前考试制度引发的弊端显而易见!
艺术是一个讲个性的行当,可是教育却只能从共性教起,这就引发了一系列的关于艺术教育能不能教和如何教的论争。
我想,大家追求的“个性”,不过是文化化了的人格的再现,要实现它,首先要从“文化”做起。明确了现状,其实,该怎么办大致就有眉目了。教好学生,还是从抓好基础训练做起,问题是怎么训练法。比如中国画,用西画的一套基础训练成不成?现在不少学校,仍以西画的素描、色彩为中国画系基础,我觉得,中国画教学,离素描远些好,反而要学书法,学篆刻,临摹古画,对“现代”也要保持清醒!我在香港中文大学讲学时,曾有几个“无笔画”的学生来听我的课,(当时中文大学一教授创立无笔画派)我拿起笔来改他的“山水”,他急忙制止说:“老师,我这是无笔画!”我吃了不小的一惊。再细看画面,全是用特殊办法“制作”出来的,我便说,中国画不单要用笔,而且要练毛笔书法,以为基本功。当时有人提出要革毛笔的命、北京有人说“笔墨等于零”;这“无笔画”的学子自然听不进我的这些话,为了让他们“服”我,我在课堂上留了十来分钟,来了个泼墨表演:调了一盆墨,往画纸上一泼,任其自然流动,然后略加几笔为树、为船,这“泼”就的一团成为山石……我解释说,中国传统并不是不豪放,但这泼的“无笔”恰恰要后加的有笔来点睛,这点睛的几笔是具功力处,如笔无力,便统篇皆输,一塌糊涂了。这一“泼”到底真打动了“无笔画”的几位,第二堂课他们带了些有笔画的作业来要我批,后来竟带了册页来求我题签。
对学国画的学生,要学“国学”,书法、诗文、历史、哲学、古文、都要学一点,要临摹古画,不学古人,下笔无法。现在最大的危机不是西方文化的冲击,而是对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和盲目否定,不学古人,不学传统,“反传统”之流毒彻底肃清尚需时日。前看报摘,主张“无笔画”、“革毛笔命”的人也大谈起“不要轻视东方文化,”并说出“西方文化是快餐文化,不要过高估价”的话来(大意)这是好事,要弄中国画,似乎还是非搞“中国的”基础才行,至于考试,要考书法、篆刻、诗文才是正道。
这些年,我负责设计系,设计课程的基础,也是一个新问题,几年下来,我觉得设计基础倒不能离开素描、色彩、构成。基础还是基础,还是要来一点写实的本领,就实用论,以后要搞设计,至少要画效果图,这调子素描,一般的色彩规律不掌握怎么行?
教学时,示范是较好的捷径,由教师示范,边画边讲步骤,这样同学上手较快。但示范又往往成为圈套,同学易照葫芦画瓢,对基础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寻求自我非常重要。我喜和同学座谈,比如提出“什么是艺术”、“艺术该怎么教”、“怎么学”等问题,让同学结合自已的情况自由发言,老师也参与讨论,并非做裁判。同学发言热烈,也有同学回忆他们的启蒙老师如何教他们,如何创作等,也有同学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大家互相启发,效果甚佳。
分数是一个枷锁,同学总怕考试,怕不及格,在教学中鼓励个性,有同学怕画个性强的东西老师不给高分。我在课堂上明确讲,学习不为了考试,只以学到东西为目的。另外还设立一个特例,把评分的标准告诉学生,公开说明同学可以自己向老师要分数,谈自己画的优点,可得若干分,并保证如同学自己要的分合理,可以给。这样让同学以轻松的心态投入学习。搞艺术的,心态很重要,有时画不下去,下位走走,甚至出教室走走,看看别人的东西,待心态调整好了再画。
近二十年来中国的画坛,演绎了一场饱受西方文化冲击而又缓慢站稳脚跟的悲喜剧。立定脚跟之后,怎样整理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美术教育的体系来,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000年1 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