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边拾趣(五)
阿拉“白相相”
一次在南京看朱屺瞻先生画画,他伏案理纸,手拿斗笔,饱蘸浓墨,然后眼不看画纸,信笔在纸上“乱涂”,边涂边说“阿拉白相相”(上海话,即我玩一玩),涂完才看画面,边看边说,“瓦特哉”、 “瓦特哉”(即画坏了),一边讲一边略加数笔成一片荷叶,再加花茎数竿,一幅浓墨荷花跃然纸上!
中国画的魅力就在这里,看上去漫不经心,游戏一般,实际上苦心经营。对高手而言看似游戏,却笔笔有法,笔笔适度,整个画面加一笔即多,缺一笔又少!此种精神内涵是画之最高境界!
十余年前,有人埋怨中国画家外出办画展时现场挥毫,使外国人一看,觉得中国画这么容易,几分钟一幅,便把后来卖不起价归罪于此!但实际上也未必,这些年,中国国内书画市场逐步兴起,中国人的价值观主导,一扫此种顾忌。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订某书家一幅字,书家要他一年后取。一年后来取时,书家理纸磨墨,然后笔走龙蛇,写他所订之字,来人自然有些不快,觉早知如此,不如一年前即时写了给他。书家知其困惑,便请他去隔壁,打开门来,见满屋都是废字纸,来人随手拿一张,原来写的都是他所订之字,这才恍然大悟。中国有句古语,“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如西方人不知此理,而由此看低中国画,那只是他们不懂而已,不必大惊小怪!
名片随想
不知何时有了名片,古时人称“帖子”。当时要造访某人,须先送上“帖子”去,主人叫请方能人内。那时的帖子,与现在的名片功能差不许多。这些年,名片盛行,名片上的头衔也随时代变迁,前几年春节联欢会,就有以名片头衔讽喻时弊的小品。现名片有些向“明骗”转化,问题多出在“头衔”上。
名片的头衔,多有学问,前年深圳国际水墨画展,有人讲演时就幽了一默,说忘记带名片来,并说他是宇宙美术家协会主席云。我常想,如名片象古人的名帖多好,上印一名字,省得人家记不起来,或错呼了“大号”,但为了介绍,印上个职务也未可厚非。名片上的职务越列越多,有时确让人费解,看完名片不知此人何人,比如“某某顾问、某某理事、某某总经理”,大哥,你到底是干什么的?还是我一朋友出色,他正面印自己的名字,背面印一句话:“印此职务,谨此交友同道”,(大意)他是明白人,也自信。有一次,收一友名片,职务有近二十个,旁一友戏日:“他不要累死!”更有甚者,去年,见一和尚系某名寺主持,再看他的名片名日某“空”者,竟列出某佛教协会理事以及某企业顾问等头衔六、七个,地址、电话、手机、传呼样样俱全!呜呼,“空”者何?什么力量让叫某“空”的和尚,也这么“不空”了起来!
如中国人举棰,情景又如何?
93年在台湾讲学,在中枥市与收藏家们座谈,一收藏家,要我讲中西绘画的优劣,我说:就感情上说,我会说中国画高西画一筹,但起码两种不同源的艺术,无须去分出高低来。但有人就提出“价值论”来问我,说凡高的画拍到几千万美金,而中国画一般在几万美元,就是大名家,如赵子昂的画才百来万美元,这是为什么?我几乎用很长时间解释说价值和价格的不同步,有时价格并不能正确反应艺术价值,对方仍似懂非懂。最后我说,还有一个标准问题,假如事情翻一个个儿,西方经济如非洲一样落后,而中国象美国或欧洲一样富有,这艺术品的拍卖市场由中国人来举棰,那情景可能会不一样,或许在座的各位也不一定用赵子昂十分之一的价格去竟投一张油画的……大家给以掌声。
这些年中国经济好转,国内艺术市场也热了起来,上述观点有些已成现实,本来流失到国外的有些作品又从海外流入国内,在国内的拍卖价比海外高,而广州、上海、北京的艺术博览会也吸引了不少西方画廊来寻找中国买家。随之而来的是中国画家价值观的一些变化,前些年由西方人炒红了的一些画风在退潮,中国画家的心态也不象前些年那样浮躁,不少人静下心来钻研传统,不少人也不再急于包装自己,而是潜下心来,读书、写字、习画了。中国传统画法的研究也渐渐兴起来了,象改革开放初期,接待人员礼遇华人的洋随从而冷落华人的故事也如天方夜谭了。
——2000年1月于深圳
一次在南京看朱屺瞻先生画画,他伏案理纸,手拿斗笔,饱蘸浓墨,然后眼不看画纸,信笔在纸上“乱涂”,边涂边说“阿拉白相相”(上海话,即我玩一玩),涂完才看画面,边看边说,“瓦特哉”、 “瓦特哉”(即画坏了),一边讲一边略加数笔成一片荷叶,再加花茎数竿,一幅浓墨荷花跃然纸上!
中国画的魅力就在这里,看上去漫不经心,游戏一般,实际上苦心经营。对高手而言看似游戏,却笔笔有法,笔笔适度,整个画面加一笔即多,缺一笔又少!此种精神内涵是画之最高境界!
十余年前,有人埋怨中国画家外出办画展时现场挥毫,使外国人一看,觉得中国画这么容易,几分钟一幅,便把后来卖不起价归罪于此!但实际上也未必,这些年,中国国内书画市场逐步兴起,中国人的价值观主导,一扫此种顾忌。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订某书家一幅字,书家要他一年后取。一年后来取时,书家理纸磨墨,然后笔走龙蛇,写他所订之字,来人自然有些不快,觉早知如此,不如一年前即时写了给他。书家知其困惑,便请他去隔壁,打开门来,见满屋都是废字纸,来人随手拿一张,原来写的都是他所订之字,这才恍然大悟。中国有句古语,“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如西方人不知此理,而由此看低中国画,那只是他们不懂而已,不必大惊小怪!
名片随想
不知何时有了名片,古时人称“帖子”。当时要造访某人,须先送上“帖子”去,主人叫请方能人内。那时的帖子,与现在的名片功能差不许多。这些年,名片盛行,名片上的头衔也随时代变迁,前几年春节联欢会,就有以名片头衔讽喻时弊的小品。现名片有些向“明骗”转化,问题多出在“头衔”上。
名片的头衔,多有学问,前年深圳国际水墨画展,有人讲演时就幽了一默,说忘记带名片来,并说他是宇宙美术家协会主席云。我常想,如名片象古人的名帖多好,上印一名字,省得人家记不起来,或错呼了“大号”,但为了介绍,印上个职务也未可厚非。名片上的职务越列越多,有时确让人费解,看完名片不知此人何人,比如“某某顾问、某某理事、某某总经理”,大哥,你到底是干什么的?还是我一朋友出色,他正面印自己的名字,背面印一句话:“印此职务,谨此交友同道”,(大意)他是明白人,也自信。有一次,收一友名片,职务有近二十个,旁一友戏日:“他不要累死!”更有甚者,去年,见一和尚系某名寺主持,再看他的名片名日某“空”者,竟列出某佛教协会理事以及某企业顾问等头衔六、七个,地址、电话、手机、传呼样样俱全!呜呼,“空”者何?什么力量让叫某“空”的和尚,也这么“不空”了起来!
如中国人举棰,情景又如何?
93年在台湾讲学,在中枥市与收藏家们座谈,一收藏家,要我讲中西绘画的优劣,我说:就感情上说,我会说中国画高西画一筹,但起码两种不同源的艺术,无须去分出高低来。但有人就提出“价值论”来问我,说凡高的画拍到几千万美金,而中国画一般在几万美元,就是大名家,如赵子昂的画才百来万美元,这是为什么?我几乎用很长时间解释说价值和价格的不同步,有时价格并不能正确反应艺术价值,对方仍似懂非懂。最后我说,还有一个标准问题,假如事情翻一个个儿,西方经济如非洲一样落后,而中国象美国或欧洲一样富有,这艺术品的拍卖市场由中国人来举棰,那情景可能会不一样,或许在座的各位也不一定用赵子昂十分之一的价格去竟投一张油画的……大家给以掌声。
这些年中国经济好转,国内艺术市场也热了起来,上述观点有些已成现实,本来流失到国外的有些作品又从海外流入国内,在国内的拍卖价比海外高,而广州、上海、北京的艺术博览会也吸引了不少西方画廊来寻找中国买家。随之而来的是中国画家价值观的一些变化,前些年由西方人炒红了的一些画风在退潮,中国画家的心态也不象前些年那样浮躁,不少人静下心来钻研传统,不少人也不再急于包装自己,而是潜下心来,读书、写字、习画了。中国传统画法的研究也渐渐兴起来了,象改革开放初期,接待人员礼遇华人的洋随从而冷落华人的故事也如天方夜谭了。
——2000年1月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