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边拾趣(四)
“认真”没饭吃
亚明老师诙谐,谈到画画和做人,说画家人品重要,做人要认真,但话锋一转说画画不能“认真”,他的意思是指画面僵、死、无生气,无意趣,特别“文革”之后创作上的教条、刻板之风。他说一故事:孔子到某地游学,肚子饥饿,派弟子去村上讨饭吃,弟子问一老翁,老翁听说是孔子的学生,说:“我写个字你认,认出来就给饭吃!”便写个“真”字,弟子看了,便说:“先生这是个‘真’字。”没想到,老翁摇头,说:“回去问你老师去!”弟子纳闷,回来见孔子,孔子叹息一声说:“回去,认‘直’、‘八’二字!”弟子回去,果然拿了饭回来,弟子不解,孔子日:“‘认真’没饭吃!”事出何典不知。
勿求脱太早
我从陈大羽先生学画,老师帮助制定各阶段计划,读书、写字、临画、刻印,时间既久,难免跳入先生“樊篱”,作品貌似老师,自己很着急。有次和老师谈及此事,老师说:“勿求脱太早”,并建议临吴昌硕、赵之谦、临汉印……
当时,有种理论叫“打进去”,“打出来”;即下功夫,学其一家,“打”进门去,之后再下功夫博学多样,“打”出门来,正如少林功夫。理论容易理解,但现实确难,谈及当时很“红”的几家,不少自西画人手,不必研习笔墨,而直接追求画面效果,更有甚者,用洗洁净、捞水纹、电熨斗……等“特技”制作,如此习画,不需入门便可。
大约七九年罢,浙江举办潘天寿的个人展,我被潘老的笔墨所慑服,当时站在展厅,深深感到潘天寿笔墨的震撼力。弄不懂具有什么样的智慧和功力才能画出这样有九鼎之力的线来,看到吴昌硕题语:“天惊地怪见落笔”,确有天惊地怪之叹,后又见吴昌硕曾担心潘天寿“求脱太早”,觉有开悟之感。风格是自然形成的,如有风格何必去求,如无风格求也无用,求来之“脱”并非真脱,观美术史,有求脱而不脱者,有不求脱而脱者,有说不脱而实脱者,亦有说脱而实不脱者。
不说而说
89年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香港给我出版一画集,由大羽先生题签,我在扉页上写道:“在这里,说什么都是多余的,因为画,赤裸着!”香港画友L君看后喜之。他,心出家者,读佛经,读禅宗,我也常与之讨论,他是著名画家丁衍庸的弟子,画也画得潇洒。第二日,他拿了一篇文章给我看,《不说而说》,我一看高兴异常,好一个“不说而说”,遂将该文印在画集前以为前言,今抄录如右:
“书画之道,不因人之褒为之好,亦不因人之贬而为之恶,盖画乃肺腑之言心中之境,其优劣好坏,高低深浅,焉能由人分说。《楞严经》有云:‘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应当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惟亡失月轮,亦亡其指。’妙画如月,教言若指。故西元之画,其间自有金刚眼睛审而察之,不必我饶舌。夫阿堵之为物,一说便俗,一说便俗!不说而说,说而不说,说不说而不不说,是为说,郭子其有以教我乎!”
后一画友,在他的画集前言中引用我的话,“在这里说什么都是多余的……”,说颇有同感,然而他洋洋洒洒,数千言……既知“多余”,又去“多余”,他是“说不说而不不说”者!
“可爱”而“可怕"
91年香港荣宝斋出版我的画集时,我在扉页上写道:“画如其人,多么可爱而可怕的字眼,做人时还在掩饰,而画却全盘托出了!”
在香港讲学时,常与友人论画之雅俗,某日论及某画家,大家认为其画俗不可耐。后又谈及其人,也正如画一般,吹牛拍马,阿谀奉承,见风使舵,诸如此类,当然这些又使他取得了“成功”。后大家把画说成“心电图”,心正则画正,心歪则画歪,反之亦然,故古人有画如其人、字如其人之说。我则以为,做人时尚可做些姿态,而画笔,却不会掩饰,或者画笔难以掩饰也难说。我曾做游戏,叫来人找一人的字来,我并不认识此人,我按字说出写字人的性格、聪明度、作派、年龄、学识……等,与该人实际不差上下,来人大惊,我说,我在解读“心电图”也!
亚明老师诙谐,谈到画画和做人,说画家人品重要,做人要认真,但话锋一转说画画不能“认真”,他的意思是指画面僵、死、无生气,无意趣,特别“文革”之后创作上的教条、刻板之风。他说一故事:孔子到某地游学,肚子饥饿,派弟子去村上讨饭吃,弟子问一老翁,老翁听说是孔子的学生,说:“我写个字你认,认出来就给饭吃!”便写个“真”字,弟子看了,便说:“先生这是个‘真’字。”没想到,老翁摇头,说:“回去问你老师去!”弟子纳闷,回来见孔子,孔子叹息一声说:“回去,认‘直’、‘八’二字!”弟子回去,果然拿了饭回来,弟子不解,孔子日:“‘认真’没饭吃!”事出何典不知。
勿求脱太早
我从陈大羽先生学画,老师帮助制定各阶段计划,读书、写字、临画、刻印,时间既久,难免跳入先生“樊篱”,作品貌似老师,自己很着急。有次和老师谈及此事,老师说:“勿求脱太早”,并建议临吴昌硕、赵之谦、临汉印……
当时,有种理论叫“打进去”,“打出来”;即下功夫,学其一家,“打”进门去,之后再下功夫博学多样,“打”出门来,正如少林功夫。理论容易理解,但现实确难,谈及当时很“红”的几家,不少自西画人手,不必研习笔墨,而直接追求画面效果,更有甚者,用洗洁净、捞水纹、电熨斗……等“特技”制作,如此习画,不需入门便可。
大约七九年罢,浙江举办潘天寿的个人展,我被潘老的笔墨所慑服,当时站在展厅,深深感到潘天寿笔墨的震撼力。弄不懂具有什么样的智慧和功力才能画出这样有九鼎之力的线来,看到吴昌硕题语:“天惊地怪见落笔”,确有天惊地怪之叹,后又见吴昌硕曾担心潘天寿“求脱太早”,觉有开悟之感。风格是自然形成的,如有风格何必去求,如无风格求也无用,求来之“脱”并非真脱,观美术史,有求脱而不脱者,有不求脱而脱者,有说不脱而实脱者,亦有说脱而实不脱者。
不说而说
89年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香港给我出版一画集,由大羽先生题签,我在扉页上写道:“在这里,说什么都是多余的,因为画,赤裸着!”香港画友L君看后喜之。他,心出家者,读佛经,读禅宗,我也常与之讨论,他是著名画家丁衍庸的弟子,画也画得潇洒。第二日,他拿了一篇文章给我看,《不说而说》,我一看高兴异常,好一个“不说而说”,遂将该文印在画集前以为前言,今抄录如右:
“书画之道,不因人之褒为之好,亦不因人之贬而为之恶,盖画乃肺腑之言心中之境,其优劣好坏,高低深浅,焉能由人分说。《楞严经》有云:‘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应当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惟亡失月轮,亦亡其指。’妙画如月,教言若指。故西元之画,其间自有金刚眼睛审而察之,不必我饶舌。夫阿堵之为物,一说便俗,一说便俗!不说而说,说而不说,说不说而不不说,是为说,郭子其有以教我乎!”
后一画友,在他的画集前言中引用我的话,“在这里说什么都是多余的……”,说颇有同感,然而他洋洋洒洒,数千言……既知“多余”,又去“多余”,他是“说不说而不不说”者!
“可爱”而“可怕"
91年香港荣宝斋出版我的画集时,我在扉页上写道:“画如其人,多么可爱而可怕的字眼,做人时还在掩饰,而画却全盘托出了!”
在香港讲学时,常与友人论画之雅俗,某日论及某画家,大家认为其画俗不可耐。后又谈及其人,也正如画一般,吹牛拍马,阿谀奉承,见风使舵,诸如此类,当然这些又使他取得了“成功”。后大家把画说成“心电图”,心正则画正,心歪则画歪,反之亦然,故古人有画如其人、字如其人之说。我则以为,做人时尚可做些姿态,而画笔,却不会掩饰,或者画笔难以掩饰也难说。我曾做游戏,叫来人找一人的字来,我并不认识此人,我按字说出写字人的性格、聪明度、作派、年龄、学识……等,与该人实际不差上下,来人大惊,我说,我在解读“心电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