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边拾趣(三)
“假到真时真亦假”
—书画鉴定漫谈
有理论家考证,书画作伪唐以前就有,宋代渐盛。明清以降,由于利益所趋,有人专制赝品,鱼目混珠,收藏家防不胜防,要鉴出真伪,非常人所能,致使鉴定学问十分了得。
一般说来,赝品可归如下二类:
一.全伪
即整幅作品全是伪作,纸伪、画、印全是伪作,这种指当代人做当代假画,或后代人做前代画家假画,如现代人作的“大干”、“抱石”伪画,或当代人做的什么“唐伯虎”、“文征明”伪品……。
二.半伪
其实也是全伪,但情况不同。
1.张冠李戴:比如一幅清末民国无款画,制伪款假“任伯年”或“赵之谦”等,以成名家手笔。
2.挖补题款:比如,挖去原画题款,补上名家款,以充名家之作;又如名家与别人合写字画,将别人款挖去,成名家之作等。
3.代笔:古代就多有代笔,明代唐伯虎、清金冬心等均有此种情况,传赵左等为董其昌代笔等。代笔情况,较为复杂,有的是画为代笔,款印是真的,这样的传世作品,较难断定,当然,如识得画家笔法,也是可以看出破绽的。
近来,书画市场热络,作伪事屡屡发生,触目惊心!某年,香港某拍卖行拍张大干的“蕃女与狗”立轴,画面十分精致,题款近百字,确觉似稀世珍品,当时拍出高价360余万港元,据说为一台湾收藏家所得,当时香港传媒轰动,但几月后,有人著文,说此画纯系伪作,并指明原件在上海,又登出原件照片,伪品完全依此复制,款尚有几字错漏。
去年报载,傅抱石子傅二石先生接受采访,称某地展出傅抱石先生“精品”全系伪作,无一真迹!
某年,有人推荐几幅张大千先生力作,在某出版社出版的《张大千画选》中的几幅,要价也不高,看后觉得不甚对头,但画集系某出版社出版无误,而序言又是一代名鉴赏家谢稚柳先生,怎容你怀疑,但事后知道,此几幅“大千”确有问题!
由于鉴定困难,藏家或请鉴家“长眼”,名鉴定家题跋便又成为时尚,但市场是个怪物,除了不法画商制造伪题外,有些鉴定家也经不起厚厚的红包的诱惑,传出“几千元”即可让某专家假画题真。这样,收藏家见到某专家跋“鉴定真迹”作品,倒格外添些小心!
市场热,藏家新手多,致使作伪者猖狂,一次某拍卖行寄一份拍卖目录,打开一看,拍品几乎60%是伪作!后来竟也80%拍出!当然是否真的拍出也有水份,可能有些伪作是来做个“纪录”,这样有了拍卖记录的伪品便如有了“出生证”一般,再去行骗较易!
这些年,可用科技方法制伪印,使一些依赖用印鉴的鉴赏家大跌眼镜。因照相制板,印章丝毫不差,但除了印章之外,全是伪作!某年,我见一张大干“弹阮图”,画一长者弹阮,长者身后一丛翠竹,身前流水潺潺,画面十分精彩。再看人物,可以说,比真张大千还精彩。画款长题一首诗,我看了直叫佩服!但心中也觉得,能有如此手段,为何要去做假!此画后来一香港友购得,港币十万,当然要是真品,拍个四、五十万当属正常,他买时,我就劝他三思,他说拿到香港撞撞运气!隔几天,打电话过来,说香港两家拍卖行均不收货,他失败了!但不出一个月,他说画转手卖给一台湾人,卖了十五万,赚了五万,这就是伪作有市场的原因!
假画盛行,已制约了市场的发展,有人购了作品,一定邀画家一起照相,有的一定要画家拿着画照,“确认真迹”无误。
但照片有时也骗人,有次一人拿了一张陈大羽先生的巨幅作品,画前站着大羽先生,陈大羽先生是我的老师,此画我一眼即看出有问题,但来者问照片上是否大羽先生,我说大羽先生是真,只是画不对,来人有些茫然,其实事情很简单,人是真的,人和画的合影是假的!现代的科技手法,将人画合成并不困难。
造假者技艺的高超,使鉴赏家亦随之非“高超”莫办。在海外,鉴赏费是画价的l0%,看似太昂贵,可是不付这佣金,你可能全部“泡汤”!鉴定家一般要求对方先如数付上鉴定费,才肯告诉你真伪的!
还有另一种情况,一些伪作,均有个动人的故事,诸如画从何人家出来,经几代人手之类,有些纯属编造,有的也可能就是事实,但这些故事无论真假,看东西是主要的!因为即使流传是真,也不能将假画变真,也可能其几代以前收藏时即是伪品,收藏者也以真迹传之后,也许,他祖上受骗,子孙未必就要骗人。
除研究画家作画风格外,对画家各时期风格地研究,亦是鉴定家必备的功课。一画家早年作品,由于风格尚不成熟,看似仿品,但却是真迹。再则,研究主要制假的手段亦十分重要。比如张大千l 8岁时,仿石涛就乱真,有骗过当时京城大鉴赏家陈半丁先生的记载,“传世的”石涛,由大千之手作伪的不在少数,因而,鉴石涛,研究透大千的石涛,就显得十分重要。
有些作品,由于名贵,当代及后代伪作太多,以至于十分难鉴定,比如唐伯虎、郑板桥,因为时代久远,鉴定太难,加之画价又高,流通不易,真迹太少,即使真迹,亦只好以假论!
写到此,想起红楼梦的两句词:“假到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2001年1月木石斋灯下
—书画鉴定漫谈
有理论家考证,书画作伪唐以前就有,宋代渐盛。明清以降,由于利益所趋,有人专制赝品,鱼目混珠,收藏家防不胜防,要鉴出真伪,非常人所能,致使鉴定学问十分了得。
一般说来,赝品可归如下二类:
一.全伪
即整幅作品全是伪作,纸伪、画、印全是伪作,这种指当代人做当代假画,或后代人做前代画家假画,如现代人作的“大干”、“抱石”伪画,或当代人做的什么“唐伯虎”、“文征明”伪品……。
二.半伪
其实也是全伪,但情况不同。
1.张冠李戴:比如一幅清末民国无款画,制伪款假“任伯年”或“赵之谦”等,以成名家手笔。
2.挖补题款:比如,挖去原画题款,补上名家款,以充名家之作;又如名家与别人合写字画,将别人款挖去,成名家之作等。
3.代笔:古代就多有代笔,明代唐伯虎、清金冬心等均有此种情况,传赵左等为董其昌代笔等。代笔情况,较为复杂,有的是画为代笔,款印是真的,这样的传世作品,较难断定,当然,如识得画家笔法,也是可以看出破绽的。
近来,书画市场热络,作伪事屡屡发生,触目惊心!某年,香港某拍卖行拍张大干的“蕃女与狗”立轴,画面十分精致,题款近百字,确觉似稀世珍品,当时拍出高价360余万港元,据说为一台湾收藏家所得,当时香港传媒轰动,但几月后,有人著文,说此画纯系伪作,并指明原件在上海,又登出原件照片,伪品完全依此复制,款尚有几字错漏。
去年报载,傅抱石子傅二石先生接受采访,称某地展出傅抱石先生“精品”全系伪作,无一真迹!
某年,有人推荐几幅张大千先生力作,在某出版社出版的《张大千画选》中的几幅,要价也不高,看后觉得不甚对头,但画集系某出版社出版无误,而序言又是一代名鉴赏家谢稚柳先生,怎容你怀疑,但事后知道,此几幅“大千”确有问题!
由于鉴定困难,藏家或请鉴家“长眼”,名鉴定家题跋便又成为时尚,但市场是个怪物,除了不法画商制造伪题外,有些鉴定家也经不起厚厚的红包的诱惑,传出“几千元”即可让某专家假画题真。这样,收藏家见到某专家跋“鉴定真迹”作品,倒格外添些小心!
市场热,藏家新手多,致使作伪者猖狂,一次某拍卖行寄一份拍卖目录,打开一看,拍品几乎60%是伪作!后来竟也80%拍出!当然是否真的拍出也有水份,可能有些伪作是来做个“纪录”,这样有了拍卖记录的伪品便如有了“出生证”一般,再去行骗较易!
这些年,可用科技方法制伪印,使一些依赖用印鉴的鉴赏家大跌眼镜。因照相制板,印章丝毫不差,但除了印章之外,全是伪作!某年,我见一张大干“弹阮图”,画一长者弹阮,长者身后一丛翠竹,身前流水潺潺,画面十分精彩。再看人物,可以说,比真张大千还精彩。画款长题一首诗,我看了直叫佩服!但心中也觉得,能有如此手段,为何要去做假!此画后来一香港友购得,港币十万,当然要是真品,拍个四、五十万当属正常,他买时,我就劝他三思,他说拿到香港撞撞运气!隔几天,打电话过来,说香港两家拍卖行均不收货,他失败了!但不出一个月,他说画转手卖给一台湾人,卖了十五万,赚了五万,这就是伪作有市场的原因!
假画盛行,已制约了市场的发展,有人购了作品,一定邀画家一起照相,有的一定要画家拿着画照,“确认真迹”无误。
但照片有时也骗人,有次一人拿了一张陈大羽先生的巨幅作品,画前站着大羽先生,陈大羽先生是我的老师,此画我一眼即看出有问题,但来者问照片上是否大羽先生,我说大羽先生是真,只是画不对,来人有些茫然,其实事情很简单,人是真的,人和画的合影是假的!现代的科技手法,将人画合成并不困难。
造假者技艺的高超,使鉴赏家亦随之非“高超”莫办。在海外,鉴赏费是画价的l0%,看似太昂贵,可是不付这佣金,你可能全部“泡汤”!鉴定家一般要求对方先如数付上鉴定费,才肯告诉你真伪的!
还有另一种情况,一些伪作,均有个动人的故事,诸如画从何人家出来,经几代人手之类,有些纯属编造,有的也可能就是事实,但这些故事无论真假,看东西是主要的!因为即使流传是真,也不能将假画变真,也可能其几代以前收藏时即是伪品,收藏者也以真迹传之后,也许,他祖上受骗,子孙未必就要骗人。
除研究画家作画风格外,对画家各时期风格地研究,亦是鉴定家必备的功课。一画家早年作品,由于风格尚不成熟,看似仿品,但却是真迹。再则,研究主要制假的手段亦十分重要。比如张大千l 8岁时,仿石涛就乱真,有骗过当时京城大鉴赏家陈半丁先生的记载,“传世的”石涛,由大千之手作伪的不在少数,因而,鉴石涛,研究透大千的石涛,就显得十分重要。
有些作品,由于名贵,当代及后代伪作太多,以至于十分难鉴定,比如唐伯虎、郑板桥,因为时代久远,鉴定太难,加之画价又高,流通不易,真迹太少,即使真迹,亦只好以假论!
写到此,想起红楼梦的两句词:“假到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2001年1月木石斋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