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西元谈艺>《回归中国 郭西元文集》:莫把真传辜负了 ——中国画“去中国化”问题刍议(一)

《回归中国 郭西元文集》:莫把真传辜负了 ——中国画“去中国化”问题刍议(一)

   《回归中国 郭西元文集》一册,收录近年郭西元先生诸多论著,其中的画论、教育论与文化论述,皆颇有可读处,更彰显郭西元先生的士人风范,亦与当下中华文化复兴之大势相契合,多文虽为早年所写,读来却有“先见”之感。

云水山   35x69厘米  2016年作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也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大国,数千年来,我们对世界文明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中华文化向来是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和融合外来文明,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绽放异彩的。

   我们无法清楚的知道,郎世宁、王致诚等人,当年是如何历尽艰辛,才从画架上移到画桌前,将油画笔换成中国毛笔,而画出那些让欧洲人都不大满意的“中国画”来,英使马戈尔尼曾说他们的画“笔触细腻,然过于琐屑,(中略)于事物之远近不适合……所做画纯为华风,与欧洲画不复相似,阴阳远近,俱不可见。”(马戈尔尼“中国西游”)当时的中国画家虽为西画的艳丽色彩、立体感和写实精神所触动,但只认为“学者能参用一二,亦具醒法;但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邹一桂语)

   这一切似乎已十分遥远了,我们很难理解具有怎样的综合国力,才能使西方画人甘心情愿放弃自己的传统,融入中国画的熔炉,我们同样很难理解,具有怎样的民族自信,才会面对色彩艳丽的西洋画时得出“虽工亦匠”的科学结论。

沾衣欲湿   68x35厘米  2016年作


   这才不过是三百余年前的事。1840年,西方列强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成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这形势便发生了逆转。由于政治、经济上的劣势,使人们联想到文化上的劣势。这时的国人再看到那栩栩如生的西洋绘画时,不免伸长了脖子,以战败者的复杂心态,得出已不如人的结论。此时,康有为、陈独秀等人分别喊出了“中国画衰败极矣”(康有为语)、“要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西洋画的写实精神”(陈独秀语)……等口号。

   自此始一百余年,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西方文化夹在强大的政治、经济、科技之中,长驱直入,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已至极端,令我们的国人喊出将中国画“送入博物馆”、“革毛笔的命”、“笔墨等于零”……等口号了,这口号之外的大环境是个什么样子,可想而知。

   回头看看我们赖以生存的那土壤,已不太适合民族文化生存了,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那“中国”,有不少已西方化或美国化了。在我们的社区,地产商打出的广告语是“纯欧陆风格”;室内装修是“欧陆风情”;当然不用说还有些时髦女子染黄了自己的头发,名字也“丽莎”、“安娜”了起来;我们除了习惯玻璃幕墙和幕墙周围的一切,还习惯那套西装。当大家不动脑筋地扎领带时,似乎连想也没去想我们自己民族服装的地位。20世纪初,在我们民族处在政治经济最低谷的时候,孙中山先生设计并推广了四个口袋一排扣的“中山装”!毛泽东、周恩来改造了中山装,搞出一套“解放装”来,我们还清楚地记得,毛泽东在自己堆满线装书的书房接见美国来的那个尼克松时,除了解放装之外,还穿了一双中国的布底鞋……

舟行  33x44厘米  2015年作


   这些似乎也都已十分遥远了,放眼望去,我们的城市一个个如“曼哈顿”一般,北京的长安街,也只有天安门那块还在“中国”着。我们的子女,从幼儿园起便学ABC,我们的职称晋升要通过严格的外语测试,我们的口语中除了“拜拜”之外,还喜欢用“GDP”、“WTO”、“APEC”……就连曾肆虐中国的那个“非典”,我们也偏要叫“SARS”……我们的大学中,已基本没有了古汉语的位置,我们的音乐学院中也基本没有了中国古典音乐的位置,器乐的学子很少有知道“古琴”的。当我们知道“昆曲”、“古琴”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遗产”时,有见地的国人的心里是该高兴还是该酸楚?!在一个电视节目中一位国学家在被问及什么是“国学”时,他说“那是国将不国之学问”,从他的目光中,我看到了无奈和痛楚!当然,我们的国粹之一的“中医”,也大部分西医化了……我要学生读“四书五经”,他们硬着头皮“啃”,他们已无法读懂无白话文“翻译”的古文……我真担心,再过二十年,那些懂古文的“翻译家”们过世之后,那中华文明中“汗牛充栋”的古藉还有谁能读懂呢?它们不会成为无人能识的“西夏文”吧!


西元 乙酉年十一月于木石山房灯下


舟疑镜中悬  33x93厘米  2015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