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中国 郭西元文集》:孔子三惑——有感于国家博物馆前的孔子像
《回归中国 郭西元文集》一册,收录近年郭西元先生诸多论著,其中的画论、教育论与文化论述,皆颇有可读处,更彰显郭西元先生的士人风范,亦与当下中华文化复兴之大势相契合,多文虽为早年所写,读来却有“先见”之感。
潇潇 68x45厘米 2016年作
去岁,天安门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前立起孔子像,众皆欢呼。孔子像气宇轩昂,目光炯炯,有警示世人之状,恰值中华民族崛起,立像之举意义非凡。
话说先生一日有闲,从他立处向东、西一望,竟“啊呀”一声大惑之。问身边众弟子:“我这是在哪里?!”----那一个个玻璃、水泥盒子和“盒子”里的中国人怎么穿西装、扎领带口里说着半是中国人听不懂外国人也不见得听懂的洋文?......在不远处那个叫做大剧院的“蛋”形建筑里,却没有他曾经“闻”而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那里丁丁咚咚敲打的乐器,也没有见到编钟、编磬之类,也没有那个因钟子期死而让俞伯牙摔坏的古琴的影子......
晓雲碧嶂(扇面) 31x64厘米 2017年作
颜回见老师疑惑,便带他到一个叫“中国某某乐团”的地方,不看还好,一看惊讶更甚,人们架在脖子上、夹在腿中间、放在桌子上弹奏的,全是西洋玩意,演奏的乐曲也是“贝什么芬”、“莫什么特”的......先生完全不识,以为走进外国人的乐团或是演奏给外国人听的专场......
颜回见情况不妙,便带老师去看绘画展,见展厅宽敞明亮,装修豪华有致,所展画作画幅巨大、皆涂得满篇通黑,分不清山、水、树、石,人物画也多把脸抹得脏黑丑陋,画面少见款识、印章,有少数几幅有款者,书法也欠佳,竟频频见到错字、病句,找了几圈,也没见到书法,再往下看,见油画、版画、水彩等诸多西洋画种,数量竟数倍于于“国画”,先生也不知是否外国人所画还是专为画给外国人看,但可知前面“国画”通黑之源由。
再往后看到什么“装置艺术”区,见有堆一些碎砖头的、有挂一些破布条的、有摆一滩臭鱼虾的、更有一个台上横着一条死牛,正看时,见牛肚子裂开一缝,一人慢慢从牛肚子里钻出(曰:此乃行为艺术)......先生吃了不小的一惊,又“啊呀”而再,大惑而再,颜回赶紧牵了老师离去。
一线天 70x34厘米 2016年作
正行间,进一所大学,规模恢宏、学生如云,先生大悦。言及较他讲学之杏林,不可同日而语了,走近一间教室,内中却见“咿咿呀呀”教学洋文;又见一教室,学生面前竖一画板,在对着一个高鼻子、凹眼睛的石膏像画,见教室前有一牌,上写着“素描教室”四个大字,先生不识“素描”何解,颜回便用先生的“绘事后素”敷衍过去。恰好见几个学生走来,装束怪诞,颜回也顾不上这许多,问想找一间教授“四书、五经”或者“六艺”的教室,学生们客气的摇头说没有,再问时,学子们竟不知“四书、五经、六艺”为何物......
众弟子有些着急,见前面一大屏幕,正在播出世界各国成立“孔子学院”的盛况,便拉先生前去,说世界各地已经成立“孔子学院”三百余所,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外国人争相学习中文、研究孔学。老师露出笑容,一扫困惑之态,提出要看一下该大学的“孔子学院”,有和研究“孔学”的专家切磋之意。在侧的子路兴冲冲前去打探,久久不回,颜回再去,须臾二人低头叹息归来,称该大学并没有成立孔子学院。颜回提议再去另外的大学看看,结果跑遍京城几十所大学,竟没有一所大学有“孔子学院”的、甚至也没有找到研究“孔学”的专家......先生不解,“啊呀”再三,困惑再三,众弟子面面相觑,随先生悻悻焉回“博物馆”去......
此文写于去年,近闻孔子像已“搬迁”他处,吾亦有惑焉……
癸巳年西元于嶺南
发表于(《艺术沙龙》2014年第4期)
雨趣 33x44厘米 2015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