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中国 郭西元文集》——中国画题款问题十议(一)
《回归中国 郭西元文集》一册,收录近年郭西元先生诸多论著,其中的画论、教育论与文化论述,皆颇有可读处,更彰显郭西元先生的士人风范,亦与当下中华文化复兴之大势相契合,多文虽为早年所写,读来却有“先见”之感。
闲吟 70x46厘米 2016年作
(一)现状
四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就上一届全国美展的中国画作品做了这样的分析:
获奖的中国画作品九十幅,无款、无印者三十幅、仅名款者二十三幅,这两类占六成;剩下三十多幅,除掉基本不该是中国画的十几幅,(应该是水彩、水粉、油画、甚至有一幅是建筑效果图)所剩题款完整、书法也说得过去、钤印也基本正确的“纯正中国画”仅十幅左右,——这就是当前中国画的现状,我感叹:中国画已经不再“中国”!
试看今日中国画坛,有几人能够提笔在画上题款?这当中又有几人书法还说得过去?又有几人题款中还有些诗情?再问一句更多余的,这当中又有几人能捉刀治印,且不论造诣之深浅!
消夏 35x34厘米 2015年作
(二)传统
有人认为,题款自明清而盛,之前画家多不题款,或者仅题名款于树石、画角等不显眼处,此论与事实不符。
其实早在宋或以前,中国画的题款已经非常成熟。北宋画家李公麟(字伯时)就有十分完整的题款,传世的九歌图,题款曰“九歌图,李伯时为苏子由作”;宋徽宗传世的画几乎全都有款,他的“瑞鹤图”,用瘦金体题款十二行,记述他如何看到“群鹤飞舞于空中”并题诗,最后落款“御制御画并书天下一人”——此款可谓完整。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所题洛神赋或数行、或数字穿插在石间、树侧,变化万千,与画结合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
唐代画家梁令瓒“五星二十八宿图”,每位星宿介绍用细笔篆书题,题款的书法和画皆绝妙,元代画家赵子昂认为“此卷画固奇绝,而篆文星法更妙”......等等。
已无心去即安禅 45×66厘米 2014年作
(三)题款不可或缺
题款之于中国画,是不可或缺的,也不是“画不够、题款湊”。中国画是“诗魂书骨”!文人画家们倡“诗、书、画、印四绝”,融这“四艺”于一炉,画中的一草一木、山水树石,皆流露着画家“诗”的情怀;而画又是用书法的线条“写”出(大家注意这个写字),再在适当的位置题款,款则或长或短、字体则或篆或隶、或行或草,题款在画中位置恰当,高一点嫌高、低一点嫌低;字多一字嫌多、少一字嫌少;最后鈐印,印章之大小、印文之朱白、位置之上下皆合规距,更知引首、押角......之别,如此才算是一幅好的中国画。
至于篆刻也不仅仅是刻图章那么简单,文人画推崇用笔的金石味,没有篆刻的修为,无法企及。更何况,在方寸之间分白布朱,或苍劲、或古拙、或凝重、或简远,有此种磨砺,方能落笔如高山坠石、章法才奥妙无穷。
西元 甲午年四月于深圳木石山房
发表于(《艺术沙龙》2014年第2期)
月下行吟 75x47厘米 2010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