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边拾趣(二)
海粟施水
一次刘海粟老讲课,说到画要画毛,画面不能画得太干净。他见在座的不太明了,便举了一个例子,说一年他去日本,和日本画家合作一画,日本几画家先画了松树、石头之类,待他画时,画面已满,但觉用笔过于干净、认真,神气显不足。他想了想,拿一盆清水,或洒或泼,墨见水,或冲或化,画面顿时活泼了起来,大家叫好,他接着题日:“××画松、××画石,……海粟施水”。写到此,又记得一年仲秋,南京艺术学院几教授赏月笔会,一人画菊、一入画酒、一人画月饼,……待到后来,画面已满,后来者拿起笔画一个圈,将菊、酒、月饼圈住,四周染淡墨,题日:“××写月”,可谓异曲同工!
一点似羲之
读书史,知有“一点似羲之”的掌故,说大书家王献之年幼时练书法,用尽三缸水,日习夜练,后觉有进步,拿去给他母亲看,母亲翻看一遍,指着一字的一个点说,‘‘唯有这一点似羲之。”谁知这一点原是羲之所为,献之在将字拿给母亲看前,先拿去给王羲之看,看到某字时,羲之见少了一点,便顺手拿笔补了一点,谁知这“一点”让明眼人一眼看出!以前觉故事而已,难免有些演义。但有一次江苏画院给一宾馆画布置画,某中年画家画丈二。‘钟山晓雾”图,亚明老师过来看,画家让亚老师批评,当时只有我在场,亚老师说了一些意见后,说山石皴得弱,便拿起笔,顺手皴了几下,画面顿生精神。后来宋文治、魏紫熙等老师过来,异口同声说:“这几笔皴得不错!”画家不说,但我心里明白,这“不错的几笔”恰恰是亚明老师画的。
“写生”与“写死”
中西绘画观念差异甚大,对写生态度也不尽同,西法写生要选好角度,画家端坐而写,位置变化光线变化,均受制约。曾有一则笑话,说一西画家选一角度画山,选了几天,才找到一最佳角度,可惜前有一树相遮,便找人把树锯了去方能画。亚明老师曾诙谐地说:“那不是写生,是写‘死…!关于写生,亚老师尚有一段更精彩的“段子”。有次大家赞××画家人物画得肖似,象真人一样,亚明插嘴说:“不要说象真人,就是变成真人从画上走下来,目前我们正人多为患!”大家听了大笑,笑之余觉含义深刻。
一次傅抱石先生带江苏画院画家去湖南写生,大家各选位置坐定了便“画”,只有傅老山上山下地转,还不时掏出腰间的小酒壶呷一口,(傅老嗜酒,酒壶不离身)后在一山坡,急急找纸要“写生”,无法,同去的找一香烟盒,傅老便翻过来在烟盒纸上来了个“鬼划符”,便急急下山回宾馆,磨墨理纸便以这“鬼划符”的写生稿为基础画了起来,一时满纸烟云,传世名作“芙蓉国里尽朝晖”面世!
无独有偶,潘天寿先生带学生去雁荡山写生时,在小龙湫瀑布,学生们也是各人找好位置“写生”。只见潘天老东转西转,就是不动笔,后来竟下到小溪底下,去翻看野花异卉的枝叶,并记了些野花异卉的“结构”,但回去之后,创作出传世名作“雁荡山花”、“小龙湫下一角”。 ——原载《中华文化画报》
一次刘海粟老讲课,说到画要画毛,画面不能画得太干净。他见在座的不太明了,便举了一个例子,说一年他去日本,和日本画家合作一画,日本几画家先画了松树、石头之类,待他画时,画面已满,但觉用笔过于干净、认真,神气显不足。他想了想,拿一盆清水,或洒或泼,墨见水,或冲或化,画面顿时活泼了起来,大家叫好,他接着题日:“××画松、××画石,……海粟施水”。写到此,又记得一年仲秋,南京艺术学院几教授赏月笔会,一人画菊、一入画酒、一人画月饼,……待到后来,画面已满,后来者拿起笔画一个圈,将菊、酒、月饼圈住,四周染淡墨,题日:“××写月”,可谓异曲同工!
一点似羲之
读书史,知有“一点似羲之”的掌故,说大书家王献之年幼时练书法,用尽三缸水,日习夜练,后觉有进步,拿去给他母亲看,母亲翻看一遍,指着一字的一个点说,‘‘唯有这一点似羲之。”谁知这一点原是羲之所为,献之在将字拿给母亲看前,先拿去给王羲之看,看到某字时,羲之见少了一点,便顺手拿笔补了一点,谁知这“一点”让明眼人一眼看出!以前觉故事而已,难免有些演义。但有一次江苏画院给一宾馆画布置画,某中年画家画丈二。‘钟山晓雾”图,亚明老师过来看,画家让亚老师批评,当时只有我在场,亚老师说了一些意见后,说山石皴得弱,便拿起笔,顺手皴了几下,画面顿生精神。后来宋文治、魏紫熙等老师过来,异口同声说:“这几笔皴得不错!”画家不说,但我心里明白,这“不错的几笔”恰恰是亚明老师画的。
“写生”与“写死”
中西绘画观念差异甚大,对写生态度也不尽同,西法写生要选好角度,画家端坐而写,位置变化光线变化,均受制约。曾有一则笑话,说一西画家选一角度画山,选了几天,才找到一最佳角度,可惜前有一树相遮,便找人把树锯了去方能画。亚明老师曾诙谐地说:“那不是写生,是写‘死…!关于写生,亚老师尚有一段更精彩的“段子”。有次大家赞××画家人物画得肖似,象真人一样,亚明插嘴说:“不要说象真人,就是变成真人从画上走下来,目前我们正人多为患!”大家听了大笑,笑之余觉含义深刻。
一次傅抱石先生带江苏画院画家去湖南写生,大家各选位置坐定了便“画”,只有傅老山上山下地转,还不时掏出腰间的小酒壶呷一口,(傅老嗜酒,酒壶不离身)后在一山坡,急急找纸要“写生”,无法,同去的找一香烟盒,傅老便翻过来在烟盒纸上来了个“鬼划符”,便急急下山回宾馆,磨墨理纸便以这“鬼划符”的写生稿为基础画了起来,一时满纸烟云,传世名作“芙蓉国里尽朝晖”面世!
无独有偶,潘天寿先生带学生去雁荡山写生时,在小龙湫瀑布,学生们也是各人找好位置“写生”。只见潘天老东转西转,就是不动笔,后来竟下到小溪底下,去翻看野花异卉的枝叶,并记了些野花异卉的“结构”,但回去之后,创作出传世名作“雁荡山花”、“小龙湫下一角”。 ——原载《中华文化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