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艺术动态>电子版丨中国画廊报第六期(上)

电子版丨中国画廊报第六期(上)



02

中国画廊报 艺术原生态  2018年6月13日


编  者  说

此为西元先生专刊也。观当下,先生已成中国文人画之符号矣,并冠其“原生态画家”之名。

观先生之作,淡雅简约意境,山水花鸟,若草点染,似是非真,文清娟秀,衡恪云:“文人画有四要素,曰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先生诗书画印俱佳,谓时下中国文人画之巅峰者也。

然常有异音者,以国之绘画融西洋元素为荣,先生常唏嘘,执笔以戒,甚借其画展之机,共议国画之发展,趋者众,皆以国之文化之根以为幸,然异者仍以文辩之,各执一词。有崔氏连玉者,画廊报之创始人,曰,吾尊先生非坐而论道,乃起而行之,喧嚣之上,布衣素食,名利浮云,其画道至简至真,其行道至高至深,倘以物喻之,得梅之孤傲,荷之高洁,为中华传统文人之垂范也;倘论画道,明暗非今时能辩,曲直非当代能识,然此岂非画之魅,艺之道也?遑论其它,吾辈当将国之精粹发扬之,文人之风骨记之念之,此乃国之魂,民之魄也,遂成此刊。

(苏醒)





03

中国画廊报 艺术原生态 2018年6月13日

郭西元自序


简介

丙戌(一九四六)年生於山东省诸城市,一九六九年毕业於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

深圳大学教授、文人画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师从於刘海粟、陈大羽先生,画风豪放洒脱,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被誉为『原生态的文人画家』。

出版个人专集十余种四十余部、论文集五部,二零零六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名家——郭西元画集》;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大型教学片《郭西元大写意花鸟画技法》並发行画册和光碟;二零一七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郭西元画集》;二零一七年十二月深圳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展品108件全部由深圳美术馆收藏,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深圳美术馆典藏郭西元作品集》。

在中国美术馆等国内外美术馆、展览馆举办个人画展六十余次,获得好评。作品由中国美术馆等海内外美术馆、展览馆等专业机构和个人收藏。

余幼丧父,家贫,衣食常不继。孤儿寡母,又有年迈的祖父母,个中艰辛,怎一个苦字了得。所幸家母不弃,困境中教以读书礼数。喜绘事,幼时未得名师以启童蒙。

入南艺后,得遇陈大羽先生,始知六法之妙,遂拜为师,自此读书、习字、画画一日不辍,后又得刘海粟校长衣钵相授,余之幸若斯。

居金陵十八年,浸润江南文人之气,又得金陵前贤亚明、宋文治、钱松喦、魏紫熙、林散之、武中奇、费新我等老面授,获益良多,遂渐悟笔墨之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迁居深圳,先后赴港、台及欧亚等地游学,结交海内外画界友好,眼界渐开。

此时虽有弃笔废画之异说,不为所动,告人曰“古人书不能不读,古人画不能不习,面对惨烈西风,自当立定脚跟,知吾国绘画乃世界之瑰宝,继往开来,更是吾辈不可推卸之责任”。于是笔耕墨种,年复一年,滴水穿石一般,时光荏苒,不觉年逾古稀。自己努力补传统之课,但越补越觉得该读未读之书正多、该习未习之画正多、该习未习之法书正多......方知可染师“七十始知己无知”语并非谦辞。

所喜民族文化复兴之势已成,此乃百年一遇之大业也!余欣逢盛世,能为此大业贡献绵薄,幸莫大焉!

此次画册出版,自视为民族文化复兴助力之举,无奈人书未老,技仅止此,奈何!

谨以此就教于诸君

注:此文为郭西元出版物《回归中国——郭西元》序言





04

中国画廊报 艺术原生态 2018年6月13日


传统文化精神的耕耘者

文/崔连玉


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是读着辩证法长大的,因此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但我的骨子里,被一种东西强烈的吸引着,回过头来一看才明白,中国的传统文化。

记得我初中毕业后读的第一部小说,是从邻居张先生处借的一套竖版繁体字的《三国演义》,我自己掏钱买的第一部小说是《红楼梦》,后来陆续有了《水浒传》、《儒林外史》、《牡丹亭》、《桃花扇》、《唐诗三百首》等,虽然当时能勉强读出故事,甚至有些不知所以然,但有种无形的力量在影响着我,读书的习惯,一直坚持到如今。

郭西元先生长我17岁,隔着一代人,读他的画,品他的艺,识他的人,我一点都不会怀疑,他一直都在寻找,一直在创作,一生在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记得10年前,有幸参加了与美协和几位美院领导及学者的一个研讨会,不知深浅的我发了一个大胆的言论,建议几大美院要修改专业课程,应设两大系统:一个是文化系统,设有古文课、诗词课、音律课、儒释道课、书画史课;一个是专业系统,设有书法课、临摹课、素描课、写生课、创作课、写意课。当时的学术主持仅是客气了几句,没有给出任何评价。事情虽然过去了这么久,可我的内心却一直坚定地认为,我的这个想法是有道理的。

结识郭西元先生,让我找到了这种感觉,也验证了我当时的想法没有错。

郭西元先生是按照传统文化的脉络,用严谨的中国画精神在孜孜追求着。看他的作品,无论是花卉、还是人物、山水,写意性是他追随传统的根本,写与画,严格的说是两个概念,但现代人往往将其混为一谈,写,讲的是书法用笔,展现的是意趣横生,表达的是胸中之意。书法是绘画的基础,郭西元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底,因此,使他的写意绘画得心应手,特别是在他的花卉作品中,这种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他在意境上,完全追寻着诗情画意这一理念,诗情才出画意,诗情更显画境,文化的积淀,古诗词的熏陶,使郭西元文人情怀始终流露于他的作品之中。看看他一些山水、人物画,简简几笔妙趣横生,或几个古意人物,或几团墨色,将境像打造的生动惬意。在看的作品中,难以看到大红大绿,也很少有精刻细凿,看似随心所欲,实则有意而发。借物喻情、借景生情,以情造境,以境入神,这些中华文化中的经典之妙,被他运用的出神入化。

我们大多数人对传统文化还有个认识误区,认为继承传统是过去的、落后的,甚至是固化的。这样看就错了,传统是历史的精华,继承是在精华中有新的发展和创新。看郭西元的作品。我们会感受到他的笔墨是随时代的,无论是花卉,还是山水、人物都带有时代的特色。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绝对性,也不能有非好即坏,非正确就错误的极端观念。任何事物有主观意识,也有客观原因。郭西元坚守的这个传统,不是形式的,而是精神的,他是遵守着这个文脉,坚守着这个理念,将中国文人画得以传承、发扬光大。

这样怀有文人情志的画家在当前很难寻找,以前能坚持到今天的更是凤毛麟角。缺的不是技艺、是灵魂;缺的不是知识,是文化。文化是艺术的泉源,文化也是艺术的灵魂。郭西元之所以能在艺术市场狂热中气定神闲,靠得就是中华文化的滋养,靠得就是中华智慧的明辨。纵观当前艺术市场,经过虚火之后,一切正在悄悄回归理性,一切都在正本清源,一切更在返朴归真。

我一直很欣赏这句话: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大浪淘去,尽显真金。郭西元先生就是一块永远坚守、永远闪光的真金,他的绘画艺术,他的文人情怀,他的至高境界,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不断耕耘着……





05

中国画廊报 艺术原生态 2018年6月13日






06

中国画廊报 艺术原生态 2018年6月13日


隐于市的郭西元和他的写意

文/陈履生


“郭西元以大写意花鸟画而出名。可是,他也画人物和山水以及其它,不过人物和山水都是一些刻意表现某种情趣的小品,虽然独具风味,但是,难为大家之作。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处于多样性的矛盾之中,表现出了学养的多方面,可能就会反映出专业性方面的问题;而过于专攻一点、不及其它,又会使人感到艺术表现的面比较窄,不能反映出艺术创造的多样性。事实上,像白石老人那样能够全面发展而各有所成的大家是极少见的。

在专业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方面,相信,郭西元是有过反复思考的。可以说,两种路向是各有各的难,能够兼善则是更难。在强调专业性的当代社会中,郭西元完全可以在他的大写意花鸟的范围内发展自己,像当代许多画家那样,以某一点而获得社会的认可,饱食终日。”

十多年过去了,问题还是老问题,可是,写意花鸟的问题更严重了。受到社会审美变化和市场的影响,懂写意和写意花鸟画的人越来越少。即使今天再出一个齐白石,那也没有名满天下的可能。潮流中的雅文化和俗文化正日益消解传统文人画的精神和气韵,正在颠覆文人艺术的文化和笔墨的基础,因此,写意花鸟画的社会认知度越来越低,而与之相应的工笔花鸟画却翻身做主。这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艺术是要有社会和文化基础的,一旦失去了基础,失去了欣赏者的支撑,那就不可能形成主流的态势。可是,写意花鸟画还要发展,好像是缺之不能,所以,各院校还在维持其基本的教学。屈指数来,当代写意花鸟画第一方阵中的著名画家为数不多,郭西元作为其中之一,他的画又不同于这一阵营中的其他画家,因为,他恪守在传统文人画的基本格局中,所表现的基本上也在文人的题材、笔墨和趣味之间。因为来自南京的郭西元深受近代以来南京文化的影响。而南京这个又被称为金陵的地方,既具有历史传统、又具有近代文脉,对于国画中的笔墨有着地域性的敏感以及天性,这使得生活在这个地区的画家无不具有一些传承性的审美定势,而且代代相传。维系这一发展的并不是现代教育的成果,而是通过耳濡目染这样最基本的方式,延续了传统在民间的发展。对于郭西元影响较大的,是他就学的院中前贤刘海粟和陈大羽先生。刘海粟先生的胸襟气度给予郭西元的画以神髓;陈大羽先生的笔墨技巧则给予郭西元的画以基本的形制,此外加上江南的文人性情,综合起来乃成就了郭西元的大写意花鸟艺术。可以说,郭西元是当代江南大写意花鸟一派中继承传统方面最有代表者。尽管他目前生活在深圳这个被认为与传统国画基本上是没有多少血缘、而以岭南画派为主流的地域,并没有改变郭西元在艺术上的一如既往。他在这个地域的发展,有点像美国的唐人街一样,虽然疏离了主脉,却保持了许多地道的传统精华。

自古江南的文人就比较闲适,基本上就是南朝画像砖上竹林七贤的样貌。江南的文人自恃清高,痴的也不少,著名的有顾恺之——画绝、文绝、痴绝。他们中即使是做个小官的,也能够在余暇之时玩玩笔头,随手几笔,自有一分清气,如郑板桥。这完全得力于一种地缘文化。工作、居住在深圳的郭西元缺少了往日生活中的江南氛围,好像失去了地缘文化的滋养,但地缘文化基因在血脉之中,却没有因为离开南京而对他的艺术有太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化中有许多文人隐士以及关于“隐”的种种传说,“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晋代王康琚《反招隐诗》),形成了自汉代东方朔以来的一种传统,著名的隐者有陶渊明。郭西元也可以算是现代化都市中的隐者,他的“隐”大致是在退出职场之后,这又不同于历史上的那些隐居山林的失意文人。从古至今,凡是隐于市的基本上都已经融入到市井之中,然而,他们却用心去隔离市井的喧嚣。无疑,在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中,像郭西元这样的充满文人理想的画家,还是希望在喧嚣之中有自己的一方净土。他胸中存留的江南情结,使他不仅没有放弃传统的笔墨和传统的题材,而且时常把那些充满江南情怀的题材表现在他的画面之中。尤其是那些以自己画案上的文房之物为表现对象的作品,基本上是传统题材中的“清供图”的现代版本,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一些文化上的因果关系。郭西元既在市中,又在市外;既隐于市,又隐于画室之中。

07

中国画廊报 原生态 2018年6月13日



从郭西元的绘画发展来看,其早期作品不离他的老师左右。他在这个时期把握了老师笔墨的核心精神,在发展中,他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路向,没有在陈大羽先生的道路上前行,而是转向文人的清雅一格。而这个时期他已经到了深圳。实际上在大写意花鸟的范围内,有着广泛的表现内容和多样性的表现方法,可是,却有画家偏执一门的,有的专画牡丹,有的专画梅花,凡此种种,这种专门性不仅是艺术人生单调的问题,基本上也无成就可言。郭西元没有陷入到单一性之中,所表现的内容有着他内心世界的多样性。他的花鸟画作品中较多的是紫藤、松石、梅竹、水仙以及禽鸟等等,都是传统写意花鸟画的一些内容。这些题材能够表现出笔墨的趣味,也能够与人们已有的审美知识相联系,而郭西元的选择,另一方面也与他的师承有关系。论述大写意花鸟画,可能难以回避齐白石先生。郭西元可以说是齐派的再传弟子,陈大羽先生受益于白石老人,其书画都明显反映出了这种师承关系。陈大羽先生的发展是扩大了白石老人的写,放纵之处往往是泼水难收。客观来说,大羽老师那来自齐白石先生的笔墨,强化了其中的骨气,又较为明显的表现出了金石味,形成了霸悍的格局,也造就了其有别于老师的风格。郭西元则反其道而行之,缩小了白石老人的写,虽然有时候是逸笔草草,但内中的感觉则收缩很多。郭西元与他的老师陈大羽先生相比,清秀而富于意趣,更加文气,也更加自由和洒脱,但疏离了大羽老师的骨气。客观来说,凡是个人风格明显的画家,基本上都断了学生的后路,“学我者生,似我者死”,20世纪中的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陈大羽等,以及此前的吴昌硕,皆是如此。郭西元的聪明之处在于看到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明晰了写意花鸟发展到当代而呈现出的与前辈之间的关系。

在齐白石的花鸟画艺术中,其表现内容的多样性,是因为他有着早年的湖南乡间生活,以及后来对于往日生活的深刻记忆。齐白石突破画谱的努力为花鸟画引入了许多前无古人的表现内容,这是后来的许多花鸟画家难以比拟的。郭西元的花鸟画在文人雅趣之外所欠缺的,就是齐白石的画中所具有的浓厚的生活情趣,这是他生活在市井中的问题,也是他深陷古人所构造的文人情趣的问题。因此,郭西元既画古代画家都画过的文人题材,也在构造他自己的笔墨趣味,他反复画他的案头,并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些笔墨的形式上。这些案头清供是传统文人的生活方式,也是郭西元的艺术理想,他的艺术情趣所在。因为,他所画的清供中的许多内容,都在他生活中的城市消失了,也在公众的心里疏远了,而与之相关所消失的还有“文人”。

显然,在文人艺术失去公众支撑的当代社会中,在郭西元所面对的高峰前,他的种种努力要取得大的成就是很困难的。如此,如果要归罪于他的生活,那么,他即使生活在齐白石生活过的乡野,又能怎样?这实际上是现实生活与传统艺术之间的矛盾,也是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之间的矛盾,这已经不是郭西元一个人的问题,这是当代写意花鸟画画家所遇到的普遍的问题,也是当代写意花鸟画艺术一直处于低谷的一个重要原因。无疑,选择大写意花鸟是一条艰苦的道路,因为曲高和寡。特别是当代画坛在西方教育影响下的审美科技化,人们往往惊叹“似”和“真”,所以,刻意求“似”,刻苦图“真”,成了画坛的主流,而“写”则被现实抛到了主流之外,“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也难为人所理解。郭西元没有顺应潮流,他选择了“写”的方式,而且是“大写”,孤芳自赏地继承和发展当代写意花鸟画艺术,确实是一条艰苦而寂寞的道路,因此,他是值得尊重的。



08

中国画廊报 艺术原生态 2018年6月13日


读/郭/西/元

文/赵树丛


郭西元先生是一位享有盛名的文人画家,也是我多年的师朋乡友。但因各居南北两个城市,见他本人没有看他的画多,和他的面晤交流没有读他的文章多。凡是有他作品的报刊杂志、网络平台、影视图片、展览集萃,甚至公园题名、艺术牌匾、名寺楹联,我都爱不释手,聚目凝神,驻足流连。他的精神磁场,总是会把我紧紧吸引过去。

去年,我应邀参加了深圳美术馆举办的他的专题的、高尚的、萃取艺术本质精华的画展。这一次深圳美术馆的展览,是西元先生的专题画展,荣宝斋出版社郭西元新著《回归中国》及人民美术社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郭西元》画集等出版发行再加上郭西元文人画高端论坛。据我的朋友也是专门赶来为画展开幕式祝贺的深圳文旅局局长张合运讲,三个专题合一,也是深圳的首次。我说是高尚的画展,不是说现在流行的高大上,而是西元先生决定要把这次画展的全部作品都捐赠给深圳市美术馆永久收藏。这几百幅作品,是西元先生精心挑选他从艺几十年来不同时期的精华之作。他夫人孙女士跟我说,为了满足美术馆不同时期作品需要,他把她和儿子书房里的画都拿来了。来看画展和祝贺的有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荣宝斋,有先生家乡的领导,有南艺、深大、上海、北京、南京、济南、成都、南昌、广东省、深圳市的学者、专家、领导,还有先生的众多粉丝。画展的氛围和西元先生捐画的尚举,冲击了我的心灵,我认真阅品先生的近作、论文,也悟读他的文道、人道、艺道。

——淡雅简约意境。初读西元先生的画,见到的淡雅清新,不拘一格,山水花鸟,若草点染,似是非真,文清娟秀、豪放洒脱,遗形取神,灵性隐现,再加上他那别趣的题款和生活哲语的题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文人画的以画载文,诗情画意尽在其中。他的画,看上去是简约的,加一笔多之。意境上是丰满的,少一笔缺之。越看越迷,越读越深。

——国韵风骨精神。西元先生作画,不打草稿,不用素描构图,但从轻描淡写中读来,处处都是有国韵之谱的。苏东坡的“不求形似,但求写心”、赵孟頫的“书画同源”、倪赞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董其昌的“笔精墨妙”、“平淡天真”、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郑板桥的“胸有成竹、意在笔先”,都在他的作品中有深深的烙印。在他的画中有一曲不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旋律,孕育其中大家的风骨之气。

——恋土乡愁情结。西元先生与我同乡,出生在诸城南门里沧湾之畔。诸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苏轼、张择端、诸葛亮、赵挺之、赵明诚、刘石庵、丁耀亢、王统照、臧克家、王愿坚、王希坚,古今文人大咖、书画名家辈出,“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从他启蒙时期就有了文人画风的基因植入。诸城的自然风光如同先生的画一样,没有高山大川,没有江海波涛,蜿蜒山岭,涓细河流,都承载着文化的血脉。细读先生的《面对沧湾的涟漪》、《东坡之问和诸城之幸》、《回望北宋》……都可以看出先生的恋土乡愁情深。

——卫道阳刚之气。西元先生是画家、美术教育家,骨子里的文人儒雅是人们对他的共识。但他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捍卫和坚持,确是超出人们印象的硬气和刚毅。近些年,他在画坛发声中,都是一个勇于担当的卫道者。他坚守传统的书法入画,坚持中国美术首先是中国的,紧握水墨、宣纸、毛笔基本武器,对画坛乱象痛心疾首,奔走呼号,以致发出《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找回中国画的自尊和自信》的吼声。中华儿郎,大义凛然,阳刚之气,溢于言表!

读西元先生的书画,知中国文人画,知中国文化,知中国文人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