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西元谈艺>中国书法之美(四)

中国书法之美(四)

明代董其昌评米字曰:“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惟米痴能知其趣耳。”(《画禅室随笔》)
4.称雄一世的赵子昂
赵子昂(1 256—1 322),号松雪道人,出身宋朝宗室,擅书画。陶宗仪称赵“以书法称雄一世,画入神品……公之翰墨,为国朝第一。”(《辍耕录》)
赵子昂是开一代风尚的人物,工书画,通音律,精鉴赏。书法篆、隶、行、楷,兼融并包,运笔圆润清丽,世称赵体。由元世祖忽必烈招入京,官至翰林学士,成为“贰臣”,在民族气节上不可饶恕,他心中也常有矛盾,“已任新朝……而仍怀念故国”、“一生之事总堪怜”。“惟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是他自身的写照。后人也多有指责,明人余永麟说:“先生画竹满人间,画竹争如画节难……”一语双关,颇含讥讽。赵子昂书画的艺术价值是无可非议的,l990年,赵子昂的一册页在美国拍卖一百余万美元,创当时中国书画拍品之最高价。
明清大家
1.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
明代书画,活跃于江南吴门的是沈周、唐寅、文征明、祝枝山、仇英等,唐寅仕途落魄,四处周游,这成就了他的艺术才能。他才华横溢,诗书画俱精,世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又有多种风流故事,颇负盛名。唐寅这样描写自己:“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业钱”。
文征明,早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九十高龄而逝。书法潇洒自然,书画名满天下。
祝允明,因有枝指,自号枝山或枝生。史载其“狂放盖世”,与唐寅、文征明、徐祯卿称“吴门四才子”,书法真草隶篆俱佳,但不擅画,诗文清丽,尤以书名于世。
2.疏狂孤傲的徐渭
徐渭是一个真狂者,他的狂放不仅限于书画,史称他误杀继妻、以锥击耳,自我虐待,似有病理方面原因。他是以孤傲和疏狂名于书画史的。他自称。“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观其草书,点、线变幻莫测,纵情恣意,字行间的空间随意分割,真是骤雨旋风,书写时的情意尽留纸上,神完气足,痛快淋漓。明人尚态,草书无不纵笔取势,注重抒情,不局限于藏头护尾、中锋等笔法,出现了追求不和谐、丑、狂的浪漫主义美学倾向,造就了一批艺术奇才,其中陈献章甚至“束茅代笔”(以茅草粗乱之笔书写),张瑞图用笔尖 利,露锋折角而奇逸,宋克用笔波磔鲜明,笔势飘洒自成风貌, 
3、董其昌和他的“南北宗”说
官至礼部尚书的董其昌,是明代书画史上的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他官高爵厚,精鉴赏,富收藏,擅诗词书画,既是书画家又是理论家,对当代以及明以后的书画学影响甚大。有两条线路可以理清晚明至清的书画史,一条是以董其昌的倡导为主线的,上至王右丞,董源、巨然、李成、范宽,再至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元朝的黄子久,王叔明、倪云林、吴仲圭,明代董玄宰、文征明、沈周,以至清代的四王,这是一条画史主线,也就是董其昌所划的南宗绘画之线,此风由于清代康熙帝的标举,流风三百余年,占统治地位。与此有别的是另一条线,上自马远、夏圭、刘松年,后来的石涛、八大、扬州八怪等即与董其昌主流画派分野的“在野派”,这是另一条书画发展的脉络。
4.遗民书画家的无奈
中国历史上,宋元和明清之际,由于异族的入侵,对广大知识分子在感情和人格上地摧残是难于言表的。明末清初的书画史有着太多的遗民书画家的故事。这些故事又可分两类,一类是由明入清,人清室为官或受清朝廷厚待,而反清情绪日渐淡化的,如王铎、石涛等;另一类是誓不与清朝廷合作,保持“士“的气节的,这里的重要人物如八大、傅山、黄道周等。
黄道周是一位可歌可泣的人物,他曾任礼部尚书,大学士,博学多才,书画皆佳。同时他又是一代忠臣,是明末抗清的将领,兵败被俘,被处死狱中,临刑前有这样催人泪下的记载:“及明亡,系于金陵,正命之前夕,赴盥漱更衣,谓仆日:”曩某索书画,吾即许之,不可诓也。'和墨伸纸,作小楷,次行书,幅甚长,乃大字竟之,又索纸作水墨画二幅,残山剩水,长松怪石,逸趣横生,题识后加印章,始出就刑。”这样的还书债,在书画史上绝无仅有。这是对人生美的最后的礼赞,那最后画出的“残山剩水,奇松怪石''是对祖国山河的忠诚的眷恋,这种惨烈从容地殉国,使人想起那个临刑前弹《广陵散》的嵇康。
5.哭之笑之之“八大”
八大山人,俗姓朱名耷,六十岁前署个山、驴、驴屋、个相如吃(八大有口吃病)等款,六十岁后始署八大山人。明亡后,为避清之迫害,在门上大书一“哑”字,时有佯狂行径。
八大诗书画皆造诣精深,书画怪诞。画枯松怪石,松则无根,石则下倾,呈不稳状,画鸟兽则多翻白眼,以示对清统治的不满。“八大山人”署,以草书就之,八大连笔,山人连笔,时似哭之,时似笑之,取哭笑不得之喻。旧居江西南昌之青云谱,内书对联中有:“云谱逃禅寄情则哭之笑之”语。其弟亦喜书画,署牛石慧,隐姓名,草书牛石连笔,慧字拆开,隐曰“生不拜君”,反清之意昭然。 
6.“宁拙勿巧”傅山
与八大同,傅山也是遗民书画家中带强烈反清意欲者,主张书法“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真率勿安排。”书法纵横恣肆,线条任意开张,有故意扭曲如“死蛇挂树”之嫌,也可能书家故作“丑态”,使线条抽象而重新组合,消解和演绎出各种扭曲和压抑感。
与八大、傅山不同,王铎(字觉斯)以南明重臣降清,开始其“贰臣”生涯,由于他的才学,官至礼部尚书。他书法的成功,除了天赋条件之外,和他的勤奋好学分不开,他曾“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一生都在探索“入帖”和“出帖”,这位唯美主义大师临二王、临张芝、临柳公权、临唐太宗,或许因他做“贰臣”的不安,在临写古人的法贴中会得到宽慰,在政治上的无奈和不能自主转而变为对传统艺术的欣赏和迷恋,但他的才能是否定不了的。他被列入《贰臣传》,这种羞辱之感使他悔恨与无奈,他说:“我无他望,所期日后史上,好书数行也。”
8.浓墨宰相与淡墨探花
刘墉(1 7 1 9—1 805)字崇如,号石 庵,山东诸城人,世称刘诸城。清乾隆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学识渊博,才思敏捷。乾隆喜其才而自叹不如,背有疾,时称刘罗锅。喜用笔饱蘸浓墨,书法遒劲圆润,浑厚华滋,笔力雄健,局势堂皇。以行书楷书为最,清康有为称刘墉是集帖学之大成者,时称“浓墨宰相”。。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乾隆年间,都下言书推刘诸城、翁宛平两家。戈仙舟学士,宛平之婿而诸城之门人,尝质诸城书诣于宛平。宛平曰:‘问汝师哪一笔是古人。'学士以告诸城,诸城曰:‘我自成我书耳,问汝岳翁哪一笔是自己。”'刘墉是对的,艺术要是“无我”,艺何在焉?
当时与刘墉并称的有“淡墨探花王文治”,王字“出入颜、柳、米、董,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