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的话——“郭西元文人画艺术展研讨会“摘要节选(十五)
编者的话:
2017年底至2018年初,“郭西元文人画艺术展”在深圳市美术馆陪伴深圳市民进行了一次文化跨年。本次画展集中展示了郭西元先生近几十年来一批佳作,更是继2006年,郭西元先生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大型个人画展之后的一次重要的展览。
在本次画展期间,举行了关于郭西元先生文人画艺术的一次专门研讨,与会之大家,发言踊跃,研讨深入,从郭先生的艺术本身到郭西元所代表的文人画艺术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乃至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地位与价值,三个多小时的讨论,信息量之大,话题之深刻,言语之犀利,可谓大观。
(续上文)
陈履生:下面有请深圳本地的专家侯军先生。
侯军:文化学者、深圳报业集团原副总编辑、深圳市新闻学会副会长、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深圳大学兼职教授、高级记者、金牌讲师。18岁步入报海,除新闻传媒的编采外,对中外艺术史、书画美学、散文写作及中国茶文化等领域兴趣尤为浓厚。
侯军:站在深圳的视角上讲。郭老师在深圳是一个寂寞的存在,他这样的寂寞存在,他对传统文化非常深入的研究,执着于自己的艺术理想,走文人画的路,本身是文化的选择,是他自己的艺术理想在体现。
深圳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是一个新兴的城市,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同时也文化积淀很薄弱的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面,能够出现郭老师这样的非常纯正的文人画家,应该说既是一个意外,也在情理之中。
我们两个人可以有很多的心灵相通的东西,因为我自己也是一个崇尚传统文化的痴迷者,我是从天津来的,我说中国现在没有文人画,只有文人的画,是文人画出来的画,现在哪有文人?在中国这么大片的土地上,可以说王子武先生在前,郭西元先生在后,因为是现代城市所以这里很嘈杂,也是因为是一个新的城市,它的文化积淀非常薄弱,这种生存环境下,可能一个文人画家会感到非常孤独,非常寂寞,感到自己有时候感到茫然的感觉,这种感觉在20年前我跟郭老师接触的时候,是表现最明显的时候,我在那装修房子去他家请教,他的房子装修得古香古色,在我的印象中这都是现代派,他的家装修得让我感觉到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而且是我希望能够与之相处的人。可是他当时可能很寂寞,很苦,我记得他当时搞一个展览不大,我写一个文章叫《感受苦涩》,郭老师看了文章以后给我打电话,说在深圳只有你能理解我的感受,我刚刚说的是深圳的不好地方。
但是反过来,我觉得深圳的这种社会环境恰恰造就了郭老师的艺术,我相信在其他城市倒还没有这种好的条件。第一,别的城市会热闹,他会参与各种各样的事,各种各样的生意刺激他,让他感到要不断地改变自己,要不然跟大家不同步,但是在深圳不必,你坚持这样的观点,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深圳很自由,没人管你。还有一个,文人画一定是和主流意识拉开距离的,这是我的观点,公共性是归博物馆、学校、政府部门,那是他们干的事,画家只为自己而画,如果一个画家总在想我今天画明天是不是能得奖,或者这个画能卖多少人民币,那这个画还能有文人气吗?正因为郭老师把这些东西都屏蔽了,他心很安静,他在安静、寂寞、孤独地走自己的路,所以他走出来了,相比之下可能别的地方的人倒走不出来。
因为深圳造就了他,同样我这么讲,郭老师在深圳使他的文人色彩更浓郁,使得他的诗意更浓郁,使得他的禅意更浓郁,有了这几条他的文人画就比那些号称我是文人画的要好,更纯净,更正宗,更具有传统的意味,所以说他展品当中有一个对联,我特别欣赏。就是说他自己每天在走自己的路,知音在哪里,我也看到他的前言一句话,他说现在中华文明开始复兴,这是他的幸运,我也是这样看,早在1993年跟他认识的时候,我出版一个书叫《东方记白》,我说了一句话,我说21世纪一定是东方文化复兴的时间,这个话说对了,现在看复兴的日子到了,关键是我们拿不出来文化的东西,当年香港的中文大学的教授曾经有过一个非常有名的话,叫做20世纪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到了90年代,他说看不见中国文化,突然发现在一个繁华年轻的经济化的城市里面有这么一个很纯正的文人存在,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