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艺术动态>大家的话——“郭西元文人画艺术展研讨会“摘要节选(十一)

大家的话——“郭西元文人画艺术展研讨会“摘要节选(十一)

编者的话:

      2017年底至2018年初,“郭西元文人画艺术展”在深圳市美术馆陪伴深圳市民进行了一次文化跨年。本次画展集中展示了郭西元先生近几十年来一批佳作,更是继2006年,郭西元先生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大型个人画展之后的一次重要的展览。

    在本次画展期间,举行了关于郭西元先生文人画艺术的一次专门研讨,与会之大家,发言踊跃,研讨深入,从郭先生的艺术本身到郭西元所代表的文人画艺术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乃至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地位与价值,三个多小时的讨论,信息量之大,话题之深刻,言语之犀利,可谓大观。


(续上文)


宋微建,上海微建(Vjian)建筑空间设计有限公司 董事长/首席设计师,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副理事长。


宋微建:各位老师,我是郭老师的学生,我现在是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的副会长,我已经不画画了,因为我很喜欢中国画,但不懂诗书,所以我就放弃了中国画,考上深圳大学。深圳大学那时候感觉是改革开放的先锋,我们要换思想,所以到了深圳大学。那时候郭老师是设计学院的院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学画一定要站着学站着画,不要跪着学跪着画。郭老师告诉我画画当然要用笔墨,没有笔墨就没有画。但是画画不是为了笔墨,是要有思想,我觉得在文人画这一块,郭老师很不容易,因为文人画必须是人画合一的,他的作品就是要高大,就是要突出,只不过不是我们常人的说法,所以我现在看郭老师的画就有那种非常地高雅,好像什么都没有,但是什么都有,它是很有深度的一种表现方法。谢谢大家。


王味之,现任教于上海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艺术鉴藏系兼职教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壁画学会会员,上海水墨缘工作室成员,海上云水山人文艺术传播主持。


王味之: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国的文人画,最早是魏晋时代开始大量的文学家,大量的艺术家涌现,这就是中国人从魏晋时代已经注重人的个体和精神。中国的传统文人画非常强烈的当代性价值,并不是说中国的传统文化西方人看不懂,实际上我们大量的传统文化收藏在西方的博物馆里面。

    我们很多对传统文章都是断章取义的,最近看了郭老的一篇文章《笔墨不应当随时代》,我们说笔墨当随时代是天经地义的没什么疑问的,所以大多数人没有很实际地去研究,所以我觉得对中国传统的认识应该原还,不应该断章取义。

刚才程老师提到说中国主旋律的问题,我们一直提倡主旋律,但是我对主旋律的理解,但是咱们现在大家普遍认识的主旋律,这个主旋律是有线性,但是中国的文化还有一个更长的主旋律,中国长长的主旋律就是中国绘画的文人精神,这个主旋律是更宏大的主旋律。


程大利:天津博物馆有几张镇馆之宝,一张是范宽的《雪景寒林》那就是天津博物馆的主旋律,还有一个就是《康熙南巡长卷》,跟这个图摆在一起是八大的河上花图,更多的人是围着河上花图看,而康熙南巡图始终看的人很少。我想说八大就是主旋律,这是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