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的话——“郭西元文人画艺术展研讨会“摘要节选(之七)
编者的话:
2017年底至2018年初,“郭西元文人画艺术展”在深圳市美术馆陪伴深圳市民进行了一次文化跨年。本次画展集中展示了郭西元先生近几十年来一批佳作,更是继2006年,郭西元先生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大型个人画展之后的一次重要的展览。
在本次画展期间,举行了关于郭西元先生文人画艺术的一次专门研讨,与会之大家,发言踊跃,研讨深入,从郭先生的艺术本身到郭西元所代表的文人画艺术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乃至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地位与价值,三个多小时的讨论,信息量之大,话题之深刻,言语之犀利,可谓大观。
(续上)
丁宁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丁宁:西方有一个结构非常有意思,叫救护车协会,就是有一个开救护车的司机,他拉的人是弥留之际要去世的人,有一次就问他拉的人,他说你可能不行的,但是在你去世的最后一个小时里面,你想做什么,那个老太太就躺在那说,她说我要到海边,车子就拉到海边,她看着大海,为什么到海边,因为她在海边认识她丈夫,她丈夫已经离他而去,现在回到初恋的地方,回到那个地方就像回到初恋的地方。
还有一个老太太说,我要去看伦布朗的自画像,伦布朗的这张自画像跟其他的自画像不一样,人生最低谷的时候画的,这个老太太看这个画的时候,觉得我应该像他画的一样,面对的死亡可以很轻松看待,这个就是对艺术对人生的彻底感悟。我想中国画也应该放到人生最高的层级看,所谓的苟且都是跟人生的感悟有关,郭先生有一幅书法写得非常好,不容易,不容易寻常语里面有禅思,所以文人画是直抵内心,能够把内心的觉悟能够把它表达出来,如果把文人画的话题纯粹变成一个笔墨技术性的问题,我相信是局限了。我自己也跟留学生讲课,确实他可能不太能够听进去,但是我可以谈中国人对交流对友情的理解是什么,比如说大雪纷飞的时候敲朋友的门,这是真正的好朋友,可以在下雪的时候去看,有朋友来看你?一个都没有,说明你没有真朋友,中国人理解真朋友就是高,这是互相之间的理解。文人画放在一个人生这样去看,才能把文人画真正的文化价值凸显出来,今天我看这个展览就有一个特别感触的地方,昨天到机场到旅馆一路过来很喧嚣,经济很繁荣,而今天的画就有一个耳根清净的享受。
概括起来几个方面,第一,文人画不是取决于城市的东西,文人画真正能让人怦然心动的地方还是应该有生活的滋味在里面,所以我看到斗草那张画,我情绪昂然,就像莫奈画稻草堆的时候。草堆很多人看不懂,这就是艺术的发现,是艺术的支撑。这种感受来自童年,来自美好的回忆,我觉得这是文人画的一个真正的支撑东西,没有支撑的东西纯粹是笔墨的技巧很表面,我觉得今天这个画可以看到字体的自然形成,这是有生活非常好的一个方面。
第二,做文人画的东西,非常需要功底,没有功底都是口谈,这个功底我相信是有很多的因素,在这里可以看到虚无,很多的滋养的东西,甚至在画中设置一个细节,起码有两三幅,出现画中画,就是我在画里面出现画中画,是我要跟这些画的水准看齐,这是对传统的包容吸纳,再就是转化的东西,尤其是这样做了以后,刚刚程老师提到,文人画不一定是宏大叙事,但美术史上有种叫做虚小描绘,像荷兰的技工画里边,看来很小,但其实是艺术家比拼的一个平台,你这么画我要画过你,那就是一个很不简单的竞赛,而且有画家做到一花见乾坤,花里边名堂太多,因为实际上根本就不是画家的本意,我想也是因为文人画的惯例支撑,就是你画的蝙蝠不仅仅是蝙蝠,你画的玫瑰不仅仅是玫瑰,表现的好坏是要看艺术家的感悟。
第三,形式上非常有意思,实际上在很多时候,当一个作品要追求所谓的清、雅、简,往往会给人一个距离,就是太高雅了,非常高冷,但是我觉得这个画里面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很多看似是传统的文人画的格局,但是里面有很多个人的一些东西,所以不会觉得太离我们远,而是相反有一种亲切感,而把高雅的东西跟亲切感的东西放在一起,平衡的好是一幅好画,所以我们看到大量的可以拉近距离,同时又让你觉得这个画面非常高非常雅,这是画展里边的一些精品给我的印象。
中国画不仅仅是属于中国,如果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是中国书画艺术当中的代表性的艺术的话,我相信它应该走出国门,让更多人的理解。履生也做过一个文人画,我们听过老外的发言说得很到位,一定不比中国的艺术家差,而且有些见底是我们所没有听到过,以深圳这样的地方,到了一个让郭老师的画不仅在国内展,在北京、南京展,也可以去国外;网络有一个热词,你若盛开,清风徐来,这是美好的境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