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赏《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郭西元》作品之《白露》
《白露》121x247厘米 郭西元 二零零九年作
选自《深圳美术馆典藏册》
读这张巨大的《白露》(18平尺余)一画的时间是三年前,那时并未有什么强烈的感受,但在这个都市新春前的日子里,重新读来,却添了一份思乡的情怀。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排在第十七。至于节气,在此赘述几句。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因此中国人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依照一年四季的变化而制定,大概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中国人的生活,尤其是早期,对于节气亦是非常的重视,如清明、冬至,至今都是重大的节日,只是这白露,自古即给人伤怀思人的感受,《礼记》中说:“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就有盛夏已过的唏嘘。此时节,尤其在北方,对气候最为敏感的候鸟,比如大雁,便发出集体迁徙的信息,准备向南飞迁。离愁别绪,在此聚集,于是杜甫便有了这首《月夜忆舍弟》的伤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郭西元先生写此《白露》,赏石一部用皴法,竹用白描,芭蕉藤椅皆用大写。墨色变换写出景色前后,太湖石与凉榻在前,而芭蕉次远而竹似在深处的月影摇曳。虽无一点着色,但墨色的层次将这凉夜中的水气与月光的结合呈现的如此逼人,好似可以从画中直接吸到那初秋夜半的凉意,而正是这从黑白间透出的丝丝秋意,更让人感受到了思乡之人的那份怅惘。
有茶,有扇,有画,有书,居有竹石,生活不可为不惬意,却无人。不知是否是这画中的主人不堪这夜半的冷月,回屋添衣;或者是思乡之愁欲浓,让应在画中人难读这牵人愁肠的明月……在浓淡转承之间,作者无不在传递这份愁绪,更兼还有那棵惹人怨恼的芭蕉……
其实此画可读甚多,然正值新春将至,而在深圳这一城市,恐怕是有不少人是要回到自己的家乡,与自己的亲人团聚,此时此刻,正是思乡情怯的时间,就当妄读吧,在这样的日子里,让我们把这“月是故乡明”添到回家的旅途之上,给这次的团聚再添一点不一样的情绪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