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中国 郭西元文集》——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找回中国画的自信和自尊(一)
编者按:《郭西元书画艺术展》即将于12月26日在深圳美术馆开幕,郭先生的四本著作也将同时与诸位方家见面。其中《回归中国 郭西元文集》一册,收录近年郭西元先生诸多论著,其中的画论、教育论与文化论述,皆颇有可读处,更彰显郭西元先生的士人风范,亦与当下中华文化复兴之大势相契合,多文虽未早年所写,读来却有“先见”之感。
这些年我们很忙,忙着“中西融合”,忙着“和世界接轨”……可是忙来忙去,回头一看,我们赖以生存的那个“中国”不见了。
“中国画”这个称谓,是近百年来面对“西画军团”入侵,我们绑在自己臂膀上的白布条,以告诉自己的同胞,这个画种是我们的,叫“中国画”。在西画侵入之前,我们只是叫“画”,无需冠以“中国”的字样。在如今,这“中国”二字却是含糊不得了。
《空即是色》郭西元
选自《诗书画印》
找回中国画自己的评价体系
中国画本来就有自己一套完备的评价体系,早在一千六百年前,南朝的谢赫就提出有名的“六法”论。这既是中国画的评价标准,也是研习中国画的方法论。宋朝的美术史家认为“六法精论,万古不移!”我们;无法想象,要具有怎样的“超能力”,才能那么早就总结出这么高超的理论。
“六法”中第一法叫做“气韵生动”,它不像西方人那样去谈“造型”,而是一下子站在天地之间,谈“气韵”,立论之高不能不令世界美术史家惊叹。
后来中国的先贤们又提出“逸、神、妙、能”四品,以这“四品”区分作品高下,真是高明之至。这些年来,我们“原装”引进了西画标准,什么造型、色彩、构图、透视之类,中国画固有的“六法论”“逸、神、妙、能”被丢在了一边。可想而知,现今的中国画距离“中国”有多远了!
目前我们热衷的展览、评奖模式,也是自西方引进的,并不适合(或者不完全适合)中国画的发展。比如目前部分中国画作品假、大、空,细、弱、俗的发展趋势,虽然原因诸多,但展览、评奖机制的引导恐怕难辞其咎。
由于展览趋于正常化、经常化,中国画另外的功能便被淡化了,人们几乎不大知道中国画还可以“把玩”。近来有地方在搞“手卷”展,这“手卷”就是适合“把玩”的形式,它不适宜在大庭广众之下挂在墙上展览,而应是三五知己在案头慢慢打开,仔细观赏(适合把玩的形式还有册页等类)。随着这个“把玩”功能的被淡出,传统中国画的文气、含蓄、脱俗、耐人寻味等气质,便只能从我们的视野淡出了。
中国画还有一个功能(如果一定要说功能的话)是“养生”,因为它可以修养身心,让人们静下来,在漫天浮躁的今日,这个“静”字是多么地让人渴望。
《乐未央》郭西元
选自《诗书画印》
找回中国画自己的教学和创作研究体系
中国画本来就有自己的一整套教学体系。既然“六法”在上,教学和研究就离不开“六法”。中国画教学主张临习经典,主张研习书法,主张修炼画外功夫,强调文的修养。(这都是围绕着“气韵”二字来的)。特别文人画家主张要把自己修养成为文人,崇尚“诗、书、画、印”全方位的修为,这四个方面均修养精到的被称为“四绝”。这几乎是对文人画家的最高赞许,更何况,中国画还要求注重人品的修养,认为“人品不高,下笔无法”,等等。
毋庸置疑,在现行的西方流水线式的教学体制下,这些主张基本离我们而去。我们不再讲究诗文,不再讲究书法,更不用说篆刻,致使目前的中国画坛少有诗、书、画、印“四绝”者。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评价目前这没有了诗情、没有了书法和篆刻修养的中国画!
中国画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师徒相授,也不同于西方的工厂式的“流水线”,何况现在这“流水线”上,几乎没有中国画需要的笔法、墨法、诗词,而是“三大面、五调子”等等西式“技术”,这就难怪有人戏称美术学院是“美术技术学院”了。
就技法教学而论,传统中国画老师和学生研习的是笔法、墨法、章法,这些都要老师示范的,当年齐白石去中央美院讲学,就是画给学生看,学生们要从老师的用笔用墨中去体悟中国画的要领。就我自身的体会,要不是刘海粟、陈大羽等先生的耳提面命,我恐怕也只能还在中国画以外的五里雾中。
在这里,我还不能不痛苦地告诉大家,目前中国画教学的现状是,偌大的中国、几十所美术院校,至今还没有一本统一的中国画教材!我们该说点什么好呢?
《明道若昧》郭西元
选自《诗书画印》
确立中国画应有的地位
中国画在中国应有什么样的地位?这本来不该成问题的,但是事实并不让人乐观。
我想无论你用什么样的理由,中国画在中国美术界所占的“份额”也不应该少于半壁江山吧?可悲的现状是,中国画只是“国画、油画、版画、水彩、水粉、雕塑、连、年、宣……”这美术学中众多子门类的一员。我想把中国绘画(我不大赞同“美术”这个外来用语)分成“中国画”“西洋画”两大门类总该是正常的,而西洋画当然包括油画、版画、水彩、水粉、雕塑等等全部的西画门类。那个被殖民了百年的澳门,在举办庆回归画展时,分类者三:一曰中国画,一曰西洋画,一曰书法。诸君,这样分类有问题吗?学校的系科设置也该这样,分为中国画、西洋画两个系科(西洋画系自然包括油画、版画等所有西画门类),这样让中国画和西洋画“平起平坐”。已经显出中国人的“宽容”。我还要预言,若干年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再增强,随着我们国民的“自我殖民”思想的肃清,中国的学子自然会更多地选择中国画,(而非要学习西洋画不可的,直接去欧洲学就是了,何苦在国内学这些“二手”的?)而来中国学习中国画的西洋学子也会逐年增多,西洋画在中国的“份额”必然将趋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