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真传辜负了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也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大国,数千年来,我们对世界文明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中华文化向来是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和融合外来文明,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绽放异彩的。
我们无法清楚的知道,郎世宁、王致诚等人,当年是如何历尽艰辛,才从画架上移到画桌前,将油画笔换成中国毛笔,而画出那些让欧洲人都不大满意的“中国画”来,英使马戈尔尼曾说他们的画“笔触细腻,然过于琐屑,(中略)于事物之远近不适合;……所作画纯为华风,与欧洲画不复相似,阴阳远近,俱不可见。”(马戈尔尼“中国西游”)当时的中国画家虽为西画的艳丽色彩、立体感和写实精神所触动,但只认为“学者能参用一二,亦具醒法;但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邹一桂语)
这一切似乎已十分遥远了,我们很难理解具有怎样的综合国力,才能使西方画人甘心情愿放弃自己的传统,融入中国画的熔炉,我们同样很难理解,具有怎样的民族自信,才会面对色彩艳丽的西洋画时得出“虽工亦匠”的科学结论。
这才不过是三百余年前的事。 1840年,西方列强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成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这形势便发生了逆转。由于政治、经济上的劣势,使人们联想到文化上的劣势。这时的国人再看到那栩栩如生的西洋绘画时,不免伸长了脖子,以战败者的复杂心态,得出已不如人的结论。
此时,康有为、陈独秀等人分别喊出了“中国画衰败极矣”(康有为语)、“要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西洋画的写实精神”(陈独秀语)……等口号。
自此始一百余年,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西方文化夹在强大的政治、经济、科技之中,长驱直入,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已至极端,令我们的国人喊出将中国画“送入博物馆”、“革毛笔的命”、“笔墨等于零”……等口号了,这口号之外的大环境是个什么样子,可想而知。
回头看看我们赖以生存的那土壤,已不太适合民族文化生存了,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那“中国”,有不少已西方化或美国化了。在我们的社区,地产商打出的广告语是“纯欧陆风格”;室内装修是“欧陆风情”;当然不用说还有些时髦女子染黄了自己的头发,名字也“丽莎”、“安娜”了起来;我们除了习惯玻璃幕墙和幕墙周围的一切,还习惯那套西装。当大家不动脑筋地扎领带时,似乎连想也没去想我们自己民族服装的地位。 20世纪初,在我们民族处在政治经济最低谷的时候,孙中山先生设计并推广了四个口袋一排扣的“中山装”!毛泽东、周恩来改造了中山装,搞出一套“解放装”来,我们还清楚地记得,毛泽东在自己堆满线装书的书房接见美国来的那个尼克松时,除了解放装之外,还穿了一双中国的布底鞋……
这些似乎也都已十分遥远了,放眼望去,我们的城市一个个如“曼哈顿”一般,北京的长安街,也只有天安门那块还在“中国”着。我们的子女,从幼儿园起便学 ABC,我们的职称晋升要通过严格的外语测试,我们的口语中除了“拜拜”之外,还喜欢用“GDP”、“WTO”、“APEC”……就连曾肆虐中国的那个“非典”,我们也偏要叫“SARS”。……我们的大学中,已基本没有了古汉语的位置,我们的音乐学院中也基本没有了中国古典音乐的位置,器乐的学子很少有知道“古琴”的。当我们知道“昆曲”、“古琴”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遗产”时,有见地的国人的心里是该高兴还是该酸楚?!在一个电视节目中一位国学家在被问及什么是“国学”时,他说“那是国将不国之学问”,从他的目光中,我看到了无奈和痛楚!当然,我们的国粹之一的“中医”,也大部分西医化了……,我要学生读“四书五经”,他们硬着头皮“啃”,他们已无法读懂无白话文“翻译”的古文……我真担心,再过二十年,那些懂古文的“翻译家”们过世之后,那中华文明中“汗牛充栋”的古藉还有谁能读懂呢?它们不会成为无人能识的“西夏文”吧!
在这种大环境中,中国画已大部分被西洋画“融合”,“去中国化”的现象严重。 2002年一次全国中国画展,有一件像日本画的作品得了这个展的“金奖”,一时舆论哗然,引起画坛连续几个月的讨论,我为此在中国书画报上撰文,文中写到,这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的全国美展,五年一度,无疑是中国画人的盛会。但是从展览分类看,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水粉……属于中国的国画只占几分之一。再看看我们美术学院的系科设置,也是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水粉……属于中国的国画也仅占几分之一;而与中国画同等重要的书法,许多院校几乎没有专门的系科。澳门庆回归举办美展,分类者三,中国画、西画(含油、版、雕等全部西式门类)、书法。我们不禁要问,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然而,这并非是西方列强强加在我们头上的,而是我们自己干的。
至于中国画的教学,几乎所有美院都用西洋的素描和色彩考试作为入学考试,入校门之后,再学两年素描色彩以为基础,三年级以后才进入中国画的学习。中国画的学生,用西洋的基础考试作为入学考试,再用西洋画的技法为基础来训练,其结果可想而知。有人做了一个统计,十届美展的中国画展,除了象油画、象水粉、象水彩、象版画的,所剩无几了。 2003年全国的中国画展,获奖作品75件,其中无款无印者3幅(连自己的姓名印章都没有),有印无款者11幅(仅有一印或数印,无自己签名),穷款(仅年月姓名)30幅,这三类作品占展品总数的60 %;第二次全国美术金彩奖,入选中国画作品115件,其中无款无印者22件、单盖印章无款者29件、穷款(其中包括一件签拼音名字的)48件,这三类占展品总数近80%。题款、钤印,这中国画的基本形式或程式已消解殆尽。
实际上中国画缺少的岂止一个题款?少了书法的功底,当今“驰骋”画坛的,有多少书法功底强的?不要说这中间相当多款题的位置不当、或如西洋画画面极满虽题了款,但不费点力气是找不到的(一笑),更不用说题款中有错字、或书法拙劣等等,……当书法题款从中国画中剥离,剩下的中国画是什么样子,是可想而知的,这样的中国画已不再“中国”或不太“中国”,这是不争的事实,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像日本画的画得中国画展的金奖,而有人理直气壮地提出“革毛笔的命”、“笔墨等于零”了!
中国画另一个缺失是“文”,画中缺少了中国的“文”,国学的“文”。道理如书法一样,我们生存的土壤已缺少了“文”,我们无法忘记清华大学那个校长大人的尴尬,他竟然读不出他送给连战先生的书法,那是张仃先生写的篆书,国学之缺失已至于此!要知道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啊!这样的尴尬比比皆是,比如名噪一时的电影《英雄》,剧中有一个大大的篆书“剑”字,是小篆即秦篆,这是秦统一中国后的书体,可是影片中它却出自正抵御秦国军队的赵国武士之手;中央台播的《大宋提刑官》,其中有一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这是清朝书画家郑板桥的句子;近见《国画家》杂志,有人撰文,列举十届美展中国画展作品的款病,列举词不达意,语言含糊不清、前后矛盾、错字、别字、重复……等病若干,十分中肯,篇尾引用黄宾虹先生语:“古人作画,亦如作文”“要用墨见笔,用典达意”、又批评一些人“不讲笔墨、斯风日下,甚至不读书识字,只以丹青为业”深以为不可取(黄宾虹文集)。我曾问过中国画的研究生,“四书五经”是指哪四书、哪五经?无人答得上来,不用再问他们读过没有了……
中国画是一个十分讲究文化内涵的画种,我们的先人留下了非常优秀的传统,可是面对西方人叫着“经济全球化、文化一体化”的世界,我们有些人似乎有点无所适从,我们甚至忘记了中国画首先首该姓“中国”,应该看到,目前中国画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我们怎样才能站在战略的高度、站在民族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找回我们应该有的文化自信,来正确对待中国画的继承和发展,这是时代给我们一个大课题。
民族的崛起,首先是文化的崛起,站在文化战略的高度,我们无法忍受中国画这种“去中国化”的现象,我们同样无法忍受一些人在西方文化入侵中所表现出的麻木状态!著名书画家林散之先生在怀念他的恩师黄宾虹的诗中,有这样一句“竟把真传辜负了”(世纪丹青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我将“竟”字改为“莫”以为题,一字之改,诸多期许!诸君,莫!莫!莫啊!不然,什么时候我们将不得不痛苦地写“竟”了。
郭西元
乙酉年十一月于木石斋灯下
我们无法清楚的知道,郎世宁、王致诚等人,当年是如何历尽艰辛,才从画架上移到画桌前,将油画笔换成中国毛笔,而画出那些让欧洲人都不大满意的“中国画”来,英使马戈尔尼曾说他们的画“笔触细腻,然过于琐屑,(中略)于事物之远近不适合;……所作画纯为华风,与欧洲画不复相似,阴阳远近,俱不可见。”(马戈尔尼“中国西游”)当时的中国画家虽为西画的艳丽色彩、立体感和写实精神所触动,但只认为“学者能参用一二,亦具醒法;但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邹一桂语)
这一切似乎已十分遥远了,我们很难理解具有怎样的综合国力,才能使西方画人甘心情愿放弃自己的传统,融入中国画的熔炉,我们同样很难理解,具有怎样的民族自信,才会面对色彩艳丽的西洋画时得出“虽工亦匠”的科学结论。
这才不过是三百余年前的事。 1840年,西方列强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成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这形势便发生了逆转。由于政治、经济上的劣势,使人们联想到文化上的劣势。这时的国人再看到那栩栩如生的西洋绘画时,不免伸长了脖子,以战败者的复杂心态,得出已不如人的结论。
此时,康有为、陈独秀等人分别喊出了“中国画衰败极矣”(康有为语)、“要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西洋画的写实精神”(陈独秀语)……等口号。
自此始一百余年,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西方文化夹在强大的政治、经济、科技之中,长驱直入,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已至极端,令我们的国人喊出将中国画“送入博物馆”、“革毛笔的命”、“笔墨等于零”……等口号了,这口号之外的大环境是个什么样子,可想而知。
回头看看我们赖以生存的那土壤,已不太适合民族文化生存了,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那“中国”,有不少已西方化或美国化了。在我们的社区,地产商打出的广告语是“纯欧陆风格”;室内装修是“欧陆风情”;当然不用说还有些时髦女子染黄了自己的头发,名字也“丽莎”、“安娜”了起来;我们除了习惯玻璃幕墙和幕墙周围的一切,还习惯那套西装。当大家不动脑筋地扎领带时,似乎连想也没去想我们自己民族服装的地位。 20世纪初,在我们民族处在政治经济最低谷的时候,孙中山先生设计并推广了四个口袋一排扣的“中山装”!毛泽东、周恩来改造了中山装,搞出一套“解放装”来,我们还清楚地记得,毛泽东在自己堆满线装书的书房接见美国来的那个尼克松时,除了解放装之外,还穿了一双中国的布底鞋……
这些似乎也都已十分遥远了,放眼望去,我们的城市一个个如“曼哈顿”一般,北京的长安街,也只有天安门那块还在“中国”着。我们的子女,从幼儿园起便学 ABC,我们的职称晋升要通过严格的外语测试,我们的口语中除了“拜拜”之外,还喜欢用“GDP”、“WTO”、“APEC”……就连曾肆虐中国的那个“非典”,我们也偏要叫“SARS”。……我们的大学中,已基本没有了古汉语的位置,我们的音乐学院中也基本没有了中国古典音乐的位置,器乐的学子很少有知道“古琴”的。当我们知道“昆曲”、“古琴”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遗产”时,有见地的国人的心里是该高兴还是该酸楚?!在一个电视节目中一位国学家在被问及什么是“国学”时,他说“那是国将不国之学问”,从他的目光中,我看到了无奈和痛楚!当然,我们的国粹之一的“中医”,也大部分西医化了……,我要学生读“四书五经”,他们硬着头皮“啃”,他们已无法读懂无白话文“翻译”的古文……我真担心,再过二十年,那些懂古文的“翻译家”们过世之后,那中华文明中“汗牛充栋”的古藉还有谁能读懂呢?它们不会成为无人能识的“西夏文”吧!
在这种大环境中,中国画已大部分被西洋画“融合”,“去中国化”的现象严重。 2002年一次全国中国画展,有一件像日本画的作品得了这个展的“金奖”,一时舆论哗然,引起画坛连续几个月的讨论,我为此在中国书画报上撰文,文中写到,这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的全国美展,五年一度,无疑是中国画人的盛会。但是从展览分类看,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水粉……属于中国的国画只占几分之一。再看看我们美术学院的系科设置,也是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水粉……属于中国的国画也仅占几分之一;而与中国画同等重要的书法,许多院校几乎没有专门的系科。澳门庆回归举办美展,分类者三,中国画、西画(含油、版、雕等全部西式门类)、书法。我们不禁要问,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然而,这并非是西方列强强加在我们头上的,而是我们自己干的。
至于中国画的教学,几乎所有美院都用西洋的素描和色彩考试作为入学考试,入校门之后,再学两年素描色彩以为基础,三年级以后才进入中国画的学习。中国画的学生,用西洋的基础考试作为入学考试,再用西洋画的技法为基础来训练,其结果可想而知。有人做了一个统计,十届美展的中国画展,除了象油画、象水粉、象水彩、象版画的,所剩无几了。 2003年全国的中国画展,获奖作品75件,其中无款无印者3幅(连自己的姓名印章都没有),有印无款者11幅(仅有一印或数印,无自己签名),穷款(仅年月姓名)30幅,这三类作品占展品总数的60 %;第二次全国美术金彩奖,入选中国画作品115件,其中无款无印者22件、单盖印章无款者29件、穷款(其中包括一件签拼音名字的)48件,这三类占展品总数近80%。题款、钤印,这中国画的基本形式或程式已消解殆尽。
实际上中国画缺少的岂止一个题款?少了书法的功底,当今“驰骋”画坛的,有多少书法功底强的?不要说这中间相当多款题的位置不当、或如西洋画画面极满虽题了款,但不费点力气是找不到的(一笑),更不用说题款中有错字、或书法拙劣等等,……当书法题款从中国画中剥离,剩下的中国画是什么样子,是可想而知的,这样的中国画已不再“中国”或不太“中国”,这是不争的事实,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像日本画的画得中国画展的金奖,而有人理直气壮地提出“革毛笔的命”、“笔墨等于零”了!
中国画另一个缺失是“文”,画中缺少了中国的“文”,国学的“文”。道理如书法一样,我们生存的土壤已缺少了“文”,我们无法忘记清华大学那个校长大人的尴尬,他竟然读不出他送给连战先生的书法,那是张仃先生写的篆书,国学之缺失已至于此!要知道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啊!这样的尴尬比比皆是,比如名噪一时的电影《英雄》,剧中有一个大大的篆书“剑”字,是小篆即秦篆,这是秦统一中国后的书体,可是影片中它却出自正抵御秦国军队的赵国武士之手;中央台播的《大宋提刑官》,其中有一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这是清朝书画家郑板桥的句子;近见《国画家》杂志,有人撰文,列举十届美展中国画展作品的款病,列举词不达意,语言含糊不清、前后矛盾、错字、别字、重复……等病若干,十分中肯,篇尾引用黄宾虹先生语:“古人作画,亦如作文”“要用墨见笔,用典达意”、又批评一些人“不讲笔墨、斯风日下,甚至不读书识字,只以丹青为业”深以为不可取(黄宾虹文集)。我曾问过中国画的研究生,“四书五经”是指哪四书、哪五经?无人答得上来,不用再问他们读过没有了……
中国画是一个十分讲究文化内涵的画种,我们的先人留下了非常优秀的传统,可是面对西方人叫着“经济全球化、文化一体化”的世界,我们有些人似乎有点无所适从,我们甚至忘记了中国画首先首该姓“中国”,应该看到,目前中国画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我们怎样才能站在战略的高度、站在民族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找回我们应该有的文化自信,来正确对待中国画的继承和发展,这是时代给我们一个大课题。
民族的崛起,首先是文化的崛起,站在文化战略的高度,我们无法忍受中国画这种“去中国化”的现象,我们同样无法忍受一些人在西方文化入侵中所表现出的麻木状态!著名书画家林散之先生在怀念他的恩师黄宾虹的诗中,有这样一句“竟把真传辜负了”(世纪丹青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我将“竟”字改为“莫”以为题,一字之改,诸多期许!诸君,莫!莫!莫啊!不然,什么时候我们将不得不痛苦地写“竟”了。
郭西元
乙酉年十一月于木石斋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