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画丨“稳坐”钓鱼台——微赏郭西元作品之《钓鱼台》
读画丨“稳坐”钓鱼台——微赏郭西元作品之《钓鱼台》
编者按
甲辰年末,西元文化照例为诸位带来郭西元教授甲辰年的作品年历笔记本,以贺新禧。我们也精选了其中十余幅作品,做出我们自己对于郭老师画作的解读心得,与诸位分享。
钓鱼台 2024年作
今年按照惯例,在跨年时给自己起卦——其实就是在每年乱糟糟的热闹时间点,给自己一个安静的20分钟。
孩子们走进来,问你在干嘛?我说起卦。他们看着我眼前的硬币,不解地走了。也没再来烦我。
时代的喧闹程度早就超过了眼前的孩子,“他”的态度是不死不休的。正因为时间的不死,而造就了我们每个人对于不朽的追求。而在追求人生定义的路上,人与人能够比较的,只是在某一些时刻,比谁能够让自己“情”的河流与这个时代的洪流达成一种契约,多数的是共鸣,但也有少数的逆流,会成为真正改变时代走向的伟大变革。
郭先生的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属于顺流,也不能完全被看成逆流,而是一道不可小觑的支流,他顽固地提醒着这条河原本的主河道的来处,同时,又不停地把曾经那条汤汤大河的华彩部分在他这里沉陷。
郭先生应该是去了某个景区,那里的一块石头被记录为当年姜子牙的钓台,虽然我觉得没有一个游客会相信。但是郭老师还是高高兴兴地写下了眼前的这块河边的大石,它上面的渔翁衣衫,更有从上面垂下的两条柳枝。郭先生说“蓑衣、钓竿犹存,令人惬思万千也。”读来莞尔,你看他下面用淡墨写“衣物当为后人置之”,就知道了他笔触中的戏谑从何而来。
整幅画作的心思,在“漫笔”二字点题,是郭先生写此画时的心情,但若在某时看来,未尝不是一个提醒。郭先生固然已经知道钓鱼台是后人经营所成,缘何还要为其写一帧小画,不妨回想当年的太公,在钓台之上的时代。
于当时也,商为天下共主而势强,文王以农业立国而未免偏居,此时此势,唯一七旬老叟专寻他至此,又兼文王卜卦,与商王所行不同,显然是将举新时代之旗,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皆欲重建,此何难也。偏偏太公稳坐钓台,待文王访之,固然有后代文人附会之意,但又何尝不呈现出中华文明在重大转折面前的姿态与预示呢?
我这后辈,读郭先生小画,在此大时代中,若能领其一二,何幸哉!眼前一卦,已过眼尔。
郭西元
丙戌年生于山东省诸城市,一九六九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深圳大学教授、文人画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师从于刘海粟、陈大羽先生,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被誉为『原生态的文人画家』。
出版个人专集十余种四十余部、论文集五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名家—郭西元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郭西元画集》等;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教学片《郭西元大写意花鸟画技法》。
在国内外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六十余次,作品由中国美术馆等海内外专业机构收藏。二零一七年在深圳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回顾展,由深圳市文化发展基金支持,展品全部由深圳美术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