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赏郭西元作品之《雨洗东坡》
《雨洗东坡》 郭西元 2015年作
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片“东坡”,尤其是在喧哗繁闹的今天,不过,也不是人人都能真实地拥有那片东坡的。
很多人都知道,黄州的东坡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之后才有的,这片曾经偏僻的山岗之地,是苏轼在黄州最大的财富。苏轼在《东坡八首》序中说:“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
后来,东坡居士的名号远比苏轼来得响亮。
郭西元先生的这帧《雨洗东坡》,写长者拄杖过桥,对面坡上,山亭可见。前后山岗,皆是写意笔法堆累。画中生动处,是山涧一道,以线写其倾泻而下,汩汩之态,参差左右,正是“雨洗”的写照,也难免让人联想到听泉的快乐。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这一首《东坡》所写,正是苏轼月夜里拄杖漫步于山石高低不平的快乐,彼时的苏轼,面对的是他一生的低谷,而这样的快乐,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明白的。
嘈嘈杂杂的市井之人,不会来到这片山岗,只有苏轼这样的“野人” ——脱离世俗、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人,才能享受这片秘境。更何况上岗还要路过一段大石丛生,凹凸不平的岗头路。
诗人喜欢的是手杖在石头之间碰撞的铿然之声,或许这也是与“命运”对话的声音吧。
画里的“东坡”,郭西元先生的乐似来自于泉涧之间,诗里的“东坡”,诗人的所爱是来自杖石之间,前者恬淡天成,后者快慰自得,却都不是随便可得,前者是源自人生的豁达,后者来自生命的沉郁,这就是我开头所说,“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片‘东坡’, 却也不是人人都能真实地拥有那片东坡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