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的目光洞穿百年(二)
让自己的目光洞穿百年(二)
编者按
《回归中国 郭西元文集》,收录近年郭先生论著,其中的画论、教育与文化论述,颇有可读处,彰显郭先生的士人风范。论述亦多与当下中华文化复兴之大势相契合,文章虽为早年所写,而今读来却有“先见”之感。
闲中趣 2016年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次黄胄先生来南京,在亚明老师家,谈及他临八大的心得,很兴奋,他告诫我们几个年轻人说“要好好临古人,要扎实实地临,坚持数年,必有好处......”,又说“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学古人,真傻!”(当时我还有江苏画院的几个人在)“真傻”二字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他说这话时那严肃里带有少许冷峻的表情,而当时在亚明老师的画桌上,是几本翻开的《南画大成》......他和亚明先生交流的是学习传统的心得,而不是学习“素描”的体会!至于徐悲鸿,坊间也流传着他恭恭敬敬请齐白石到中央美院上课的美谈,他要齐白石去当然不是解决“造型、比例”的问题,而是解决中国画最要紧的“笔墨”!齐白石主张画要在“似与不似之间”,而且说“太似媚俗、不似欺世”。 其实,把西洋画技法揉进中国画,似乎还没有超过那个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的,他可真的做到了“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了,但是恐怕稍有一点绘画欣赏知识的,很难觉得他高明。有一次,提出“笔墨是中国画的底线”的张仃先生在一个画展看到郎世宁的画时,他说他觉得自己“要吐”!(张仃先生所要“吐”的正是素描那种把形抠得死死的那个“准”字------笔者注)他说“宁可看八大山人的几根线,也不愿看郎世宁画的那么圆满”(答《艺术沙龙》编辑问,2007-1月)。
山水画稿 2013年作
我们非常熟悉的老毕卡索就对张大千说:你们中国有艺术、非洲有艺术、欧洲没有艺术,你们怎么到欧洲来学习艺术呢?(大意)而他老先生本人,就在徐悲鸿先生等引“素描”来中国差不多同时,正在临摹“造型不准、比例失调、形态简单”的齐白石呢,他自此汲取营养,开创着“造型不准、比例失调......”的西方现代、后现代绘画之路!而且他还说,他不敢来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他怕受不了这个刺激!而时下“正当西方绘画自感面临‘死亡'(西方理论家的惊人之论)的彷徨之际,”(孙克《写意人物画还要好好发展》)可见西方的的画家也不是崇尚洋素描、鄙视我们的中国画。 道理非常简单,中国画和西洋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有着完全不同的审美取向和标准,用西洋画来改造中国画或者用西洋画的基础来作为中国画的基础,是匪夷所思的事,这好像气功以体操为基础、针灸以解剖学为基础......一样可笑!接下来的问题是:基础既改,上层如何建筑?! 其实,我们以素描为中国画的基础制度化,也不过是近二、三十年的事。上世纪五十年代,潘天寿主持的浙江美院,就没有这样做,他主张中国画和西洋画拉开距离,说用西洋画明暗法画的人物是“阴阳脸”,要大家“把脸洗干净”,......细看今日之中国画坛,我们还有几张“干净的脸”?! 有一次,潘先生看了中央美院去南方写生的学生的画说,“你们北京是这样画,画得很像......”(潘先生批评的又是这个被他称为像的“准”字)如果会听的话,知道这不是在表扬!就是在当时的中央美院,李可染、郭味渠......等诸先生也还是鼓励学生研究传统,有一次,李可染先生看了学生的作业只说了四个字“定下心来”,聪明的学生由此检讨自己的心态,说这四个字至今受益。就人物画论,李可染先生笔下的人物,虽然“造型不准......”,但那中国画的笔墨韵味,恐怕不在“形神兼备者”之下,诸如“梁楷、陈洪绶、任伯年、傅抱石、关良、.....”,就一些以山水画著称的画家如文、沈、周、唐......石涛、黄宾虹......那寥寥几笔的点景人物,也精彩得不能不让人惊叹!
轻雷 2023年作
【(本篇结束(有删节)】
壬辰年(2012年)十二月九日于深圳木石山房
发表于《中国书画报》(2012年12月22日)
郭西元
丙戌年生于山东省诸城市,一九六九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深圳大学教授、文人画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师从于刘海粟、陈大羽先生,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被誉为『原生态的文人画家』。
出版个人专集十余种四十余部、论文集五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名家—郭西元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郭西元画集》等;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教学片《郭西元大写意花鸟画技法》。
在国内外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六十余次,作品由中国美术馆等海内外专业机构收藏。二零一七年在深圳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回顾展,由深圳市文化发展基金支持,展品全部由深圳美术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