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西元谈艺>“所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一)

“所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一)

“所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一)

深圳西元文化 2024年07月17日 07:28 广东


编者按

郭西元先生数十年来坚守文人画之阵地。中国的文人画,“诗、书、画、印”的功夫皆不可少,而诗文犹不可缺。画家之文,并非仅是画上的娱兴遣怀之语,更有论世事、谈古今、抒胸臆之言。今将郭西元先生近年来数十篇文章进行整理,其中颇有可读之言。

读画  2015年作


张旭是唐代著名书法家,相传见“担夫争道、公孙大娘舞剑”悟草书之理,其书狂放不羁,世称“张颠”。其所书古诗四首,是传世最有代表之作,现藏辽宁博物馆,前年来深圳展览,我曾数度“朝圣”,觉得真正是“焕乎天光,非人力可为”者!末一首有“所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句,泄出天机。“非世教”之书、“必贤哲”之书家?这和当今“追流逐行”之书、“争名夺利”之书家大相径庭了。由是,我想到了中国书画报上《简化字,何时入书法》(2013年8月28日)和《期盼简化字书法的春天》(同报2013年9月11日)等文章,单单看作者的心态就差之千里了。       “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是以“废除汉字”为纲领的,后来几经周折,最终选择了一个“折中方案”——简化字,才使得汉字免遭“废除”厄运。       当前的汉字“危机”,较几十年前更甚,首当其冲的原因是“外来语的冲击”。我一九八四年去香港讲学,听到香港人说话中夹杂着英语的习惯,一下就想到这是“殖民地特色”!有一个“段子”:“我最烦别人说话夹着英语,请你说英语就英语,说中文就中文,OK!”没想到二十余年后之今日,神州大地竟“OK”一片了!前一段媒体播一个强奸事件,主播说“这个强奸‘门’如何如何”,一农民兄弟不解,“怎么连‘门’都强奸?”(一笑)       法兰西有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被攻克,就像国防的被攻克一样”,我没看到我的同胞有这样的认知。

福到  2016年作


近年“网络语言”以极其恐怖的速度蔓延,侵蚀着我们的汉字文化,再加上电脑键盘“废了”汉字的书写性,输入软件又把汉字肢解成了“碎片”,汉字素有的“象形、指事、会意”等魅力损失殆尽,这现实要说不“危机”恐怕困难。相比之下书法领域还算平稳,起码大家还在“写字”,这两篇文章使我感到书法这块“净土”有人要来“开发”了,我困惑再三:       其一,把语言工具的文字和艺术门类的书法混淆了。简化字是在语言工具的领域提出来的,由繁改简的理由来自使用方面——什么“简单、易书写”之类;而作为艺术门类的书法(这个世界上还只有汉字形成了此门独特艺术)就不能用这些道理来“规范”,因为艺术有艺术的规律,所以简体字在书法领域推行不了,就连毛泽东等人虽极力推行简体字,而自己的书法还是写繁体字的。       其二,书法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有“楷、行、篆、隶、草”等各种书体。退一步说即使推行“简体字入书法”,怎么“入”法?书法是极其讲究传承的学问,“隶宗汉魏,楷法晋唐”,研习书法,先习楷书,一般自“颜、柳”入,请问“颜、柳”字帖哪里去寻简体?何况楷书是自篆、隶演化而来,而隶有汉、魏之别,篆有大、小之分;那小篆自大篆来,大篆又上承甲骨、钟鼎、古陶文......等等,渊源可上追六、七千年,这正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此乃书之源也!请问“‘源’之不知‘流’将何从”?更不用说,书法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明最顶端的一颗明珠,写好书法需要整个文化的修养,故有“书卷气”之崇尚,大书家如“张颠”者,他要研究别人未研究之领域,方可达到所书“非世教”之高深境地。

归   2016年作


窃以为,习书法者,不但不能“强推”简化字,反而该首先研究繁体字,进而研究繁体字之“祖”——篆、隶、草等各种书体,还需要诗文哲学等各个方面的修为,不下这样一番苦功,单“写”是“写”不好的。何况不少书家以篆、隶、甲骨、钟鼎、石鼓、汉简为擅长者,要他们简化字“入”,可那“门”在何处?翻开书法史,便知道“赵之谦得力于魏碑、吴昌硕得力于‘石鼓’、齐白石得力于篆(特别得力于‘三公山碑’)......”这些巨匠正是因为对于篆、隶、行、草书等各种书体的研究,才使他们开宗立派独领风骚的。


即使单从文字学的角度看,作为中华民族的子民,也该以继承自己民族的古老文化为己任,“认识”繁体字是起码应该做到的。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存,那“充栋”的古籍、文物,到了我们或者我们的下一代连认识也不再认识,(像‘西夏文’那样)这“不肖子孙”的帽子该不该戴在我们的头上?如果我的这个认知不错的话,那么文章中列举的那些“繁体字使用上的错误”,就该有另一种解读了——为什么我们没有教授自己的子孙学好自己民族的文化?

(···未完待续···)
西元 癸巳年(2013年)八月于深圳

发表于(《中国书画报》 2013年第74期)

郭西元   

       丙戌年生于山东省诸城市,一九六九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深圳大学教授、文人画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师从于刘海粟、陈大羽先生,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被誉为『原生态的文人画家』。


        出版个人专集十余种四十余部、论文集五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名家—郭西元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郭西元画集》等;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教学片《郭西元大写意花鸟画技法》。  


        在国内外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六十余次,作品由中国美术馆等海内外专业机构收藏。二零一七年在深圳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回顾展,由深圳市文化发展基金支持,展品全部由深圳美术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