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董其昌我们该想些什么(八)
面对董其昌我们该想些什么(八)
编者按
数十年来,郭西元教授读书作画,教书育人。之于中国画的现状,郭教授始终旗帜鲜明的认为,中国画应该“回归中国”。《面对董其昌我们该想些什么》一文作于2006年,当时,复兴中华文化的声音渐起,而郭教授则以观董其昌作品的一次机会,直抒胸臆,为中国书画的复兴乃至于中华文化的复兴疾呼。
从“写景”到“写心”的转变,一字之别,则道出了艺术的真髓。而这当中最关键的一点是笔墨怎样脱出来,实现上自身的价值,或“苍劲”或“凝重”、或“干裂秋风”或“润含秋雨”、或“折钗股”或“屋漏痕”、用笔或轻或重、或滑或涩、笔锋则或正或侧,这中间万千变化,不能穷尽。用笔之道,玄之又玄,特别“笔力”二字,怎样“力透纸背”、怎样“扛鼎”、“坠石”,皆“悟”之方可得,正如练习气功,天天站桩,意守丹田,丹田何在?但一旦练成,气便自涌泉出,然而并无法言传。说到此,观那称笔墨为“零”者所画之画,确对笔墨毫无认知,既无认知,说笔墨等于“零”,也合常理,如有认知,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出等于“零”的狂话来。
四、后记
董其昌的画展结束了,但留下一些不足之处,一者,此展因在澳门,参观者少,影响不大;二者,各主流媒体对展览并未重视,没有人写文章,甚至没有发作品,更谈不上进一步的研究。我想,对董其昌和他提倡的“文人画”的认识,是对中国近代绘画史认识的关键,对他学术思想的研究,可能直接牵动着中国画走向的神经,而对他的认识目前仍处在不合理的层面。这次董其昌诞辰四百五十周年展是在澳门展而不是北京,也是颇有意味的,不能说澳门的同胞对传统文化更有认同,但起码是被殖民了百年的澳门同胞反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有归属感。对董其昌和他提倡的“文人画”的再认识,对他的学术思想的系统深入研究,才刚刚开始,而研究的深入程度直接影响到我们将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绘画,影响到这个传承千年的古老画种明日将走向何处?当然时下的流行语言便是,我们民族的崛起,首先是民族文化的崛起,而崛起的起点首先是对传统文化正确认识。
站在董其昌的画前,我在想,如董思翁在前,他面对今日之画坛,会说些什么,以他的睿智,将如何看待今日之变化?沧海桑田,四百余年,我们丢掉了哪些该丢掉的,但也丢掉了哪些不该丢掉的?是到了该好好梳理一下的时候了。而面对董思翁,我也想问,我们该怎么办?关于笔墨、关于气韵、关于南北宗、关于“文人画”……
(本篇结束)
丙戌年(2006年)一月十一日于深圳木石山房灯下
发表于《国画家》杂志(2008年第一期)
郭西元
丙戌年生于山东省诸城市,一九六九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深圳大学教授、文人画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师从于刘海粟、陈大羽先生,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被誉为『原生态的文人画家』。
出版个人专集十余种四十余部、论文集五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名家—郭西元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郭西元画集》等;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教学片《郭西元大写意花鸟画技法》。
在国内外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六十余次,作品由中国美术馆等海内外专业机构收藏。二零一七年在深圳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回顾展,由深圳市文化发展基金支持,展品全部由深圳美术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