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西元谈艺>面对董其昌我们该想些什么(五)

面对董其昌我们该想些什么(五)

面对董其昌我们该想些什么(五)

深圳西元文化 2024年07月11日 07:28 广东

编者按

      数十年来,郭西元教授读书作画,教书育人。之于中国画的现状,郭教授始终旗帜鲜明的认为,中国画应该“回归中国”。《面对董其昌我们该想些什么》一文作于2006年,当时,复兴中华文化的声音渐起,而郭教授则以观董其昌作品的一次机会,直抒胸臆,为中国书画的复兴乃至于中华文化的复兴疾呼。


行吟  2014年作

三、怎样解读董思翁

      对董其昌的理解,可能要花几代人的努力,我们丢掉的太多了,我们丢掉了笔墨,丢掉了书法,丢掉了气韵……我们几乎丢掉了中国画最精髓的部分。我一直在想,我们应该怎样解读这位智者,董其昌之所以成为董其昌“玄机”何在?我想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董其昌之所以成为董其昌,与他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主张是分不开的。读万卷书,关键词是“万卷”。要成为文人画家,首先要做“文人”,不读书怎成“文人”?万卷书指多而博,思翁的博学是众所周知的,他不单诗文好,读杂书,对禅的喜好和悟性也达非常人所能的高度,还有记载当时最早的《金瓶梅》的抄本在他手中……


案头写生  2016年作

       行万里路,多被今人用以解释为“写生”,实误甚。我认为今之写生法,自西方引入,“写”必对景,或三面五调、或比例结构,说是写生,实则“写死”。董氏倡行万里路,他并不在路上“写生”,今人把写生叫“搜索素材”、“体验生活”,衣食住行、花草树木皆是素材,何需“收集”?人睁开眼睛便是生活,为何专程去“体验”!观董氏画,无一“写生”得稿者,此次展览中仅一幅款为“锡山无锡是无兵,怪得云林不再生……”似有画无锡锡山之意,但山或仅略具锡山之貌。今日自西方引入之写生法,对景写生,回来将写生稿整理成画,叫为山河写貌,但所写之貌,但徒有其外貌而已,而较之董思翁,他笔下乃胸中之山、胸中之水,他直抒胸中块垒,是“为山水传神”,孰高孰低当不言自明。


(···未完待续···)


丙戌年(2006年)一月十一日于深圳木石山房灯下

发表于《国画家》杂志(2008年第一期


郭西元

     

      丙戌年生于山东省诸城市,一九六九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深圳大学教授、文人画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师从于刘海粟、陈大羽先生,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被誉为『原生态的文人画家』。

     出版个人专集十余种四十余部、论文集五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名家—郭西元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郭西元画集》等;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教学片《郭西元大写意花鸟画技法》。

     在国内外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六十余次,作品由中国美术馆等海内外专业机构收藏。二零一七年在深圳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回顾展,由深圳市文化发展基金支持,展品全部由深圳美术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