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西元谈艺>笔墨不应当随时代(四)

笔墨不应当随时代(四)

笔墨不应当随时代(四)

深圳西元文化 2024-06-29 07:28 广东

编者按

      《笔墨不应当随时代——从文化自信的角度看对石涛的误读》, 从解读石涛原文,论证了我们对于石涛的误读。更从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高度,剖析了这一误读背后的原因,也为中国文化的崛起大声疾呼,读来既有专业的思考,更有广阔的观察视角,当会引发国人关于国画、国学、传统文化问题的再思考!


潇潇  2016年作
       行笔至此,心情无法不沉重。我想对于中国画,“笔墨当随时代”是近代最具破坏力的口号了。 毋庸讳言,在此口号下,中国画的“笔墨”被随掉了、基础被随成素描了!“写意精神”被随掉了!“六法”被随掉了!“诗书画印”四绝被随得只剩下“画”了!中国画的“中国精神”被随掉了!中国画没有了中国精神,没有了中国气韵,没有了中国味道,已经不再“中国”了!难怪有人说中国画只剩下材料是中国的了。 在这个口号下,“革毛笔的命”“笔墨等于零”,把中国画“送进博物馆”等等怪论漫天;“素描皴”“水彩皴”“实验水墨”“装置水墨”等等怪画遍地,连在裸体女人身上乱涂的都“随”了出来,甚至有人连“谁说我的画是中国画,我和谁急”这样的话也“随”出来了……中国画的中国精神“随”风直奔奈何桥去!呜呼,我说不出话。



开悟  2016年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次文代会上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四点希望,第一点就是文化自信。他“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自信”还要“坚定”值得思考。我们正在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而努力,中国画如何复兴?复兴什么?复兴以后的中国画该是什么样子?有“坚定文化自信”的中国画该是什么样子?中国画现状中又有哪些是没有“坚定文化自信”或者有“自信”而不够“坚定”的?这些都是绕不开的话题。

在这里我大声疾呼——中国画再“随时代”下去,“中国”化的进程就该结束了!中国画的笔墨,不能随便给“随”掉!

中国画的“坚定文化自信”归来!中国画魂兮归来!



注:引文均引自俞建华《石涛画语录》

(本篇结束)

2016年12月21日发表于


《中国书画报》

2016年发表于

《艺术沙龙》(12月第二期)

2017年6月发表于

《国画家》


郭西元

     

      丙戌年生于山东省诸城市,一九六九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深圳大学教授、文人画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师从于刘海粟、陈大羽先生,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被誉为『原生态的文人画家』。

     出版个人专集十余种四十余部、论文集五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名家—郭西元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郭西元画集》等;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教学片《郭西元大写意花鸟画技法》。

     在国内外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六十余次,作品由中国美术馆等海内外专业机构收藏。二零一七年在深圳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回顾展,由深圳市文化发展基金支持,展品全部由深圳美术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