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西元谈艺>笔墨不应当随时代(二)

笔墨不应当随时代(二)

笔墨不应当随时代(二)

深圳西元文化 2024-06-27 07:29 广东


编者按

      《笔墨不应当随时代——从文化自信的角度看对石涛的误读》, 从解读石涛原文,论证了我们对于石涛的误读。更从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高度,剖析了这一误读背后的原因,也为中国文化的崛起大声疾呼,读来既有专业的思考,更有广阔的观察视角,当会引发国人关于国画、国学、传统文化问题的再思考!


石涛山水图(笔墨当随时代原文)
       话也并不难懂,他明显是说笔墨“当”(倘若)随时代,就像诗文的风气那样,上古是最好的“迹简而意淡”,中古还可以“雄浑壮丽”,到下古就“虽清丽而渐渐薄矣”。下面接着说到元以后如“口诵陶潜之句,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恐无复佳矣”,元以后可悲得像美女反复沐浴,把白开水反复煎煮,恐怕不能再好了。        咱们仔细琢磨一下,石涛是说笔墨“应当”随时代,如何如何,还是笔墨“倘若”随时代,就“渐渐薄……恐无复佳矣”呢?当然是后者! 我们认真研究石涛,不难发现讲究笔墨、尊重传统是他的一贯思想。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他讲究笔墨传承,山水皴法以披麻皴、解索皴为主,兼顾他法;花卉则用笔以行书入画,纵横挥洒直追宋元。




画中题跋——笔墨当随时代原文
他写一手好书法,行、草、隶皆擅,书法之长使他喜多题跋,且喜长题,长题几乎成就了他的风格,而题跋又多有见地,可以看到他诗、文、画史、画论功夫了得。这也成就了俞建华先生编辑的《石涛画语录》,而这“笔墨当随时代”之题跋就收在此书中。 当然,石涛也说过诸如“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腑肠”等极强调个性之语,但似乎不能便依此片面认为他就是不尊重传统的盲目求新之辈。 比如他说:“老友索画奇山奇水,余何敢异乎古人?”(“何敢”二字活生生地说出他对古人的态度);比如他说“余向时观大痴(黄公望)为云林(倪瓒)所作《江山胜览》卷子,一丘一壑无不从顾虎头、陆探微、张僧繇中来……此是前人立法不凡处”,此语是评价黄公望,但却全盘托出他尊重传统的艺术理念。




进山  2019年作

注:引文均引自俞建华《石涛画语录》

(···未完待续···)

2016年12月21日发表于

《中国书画报》

2016年发表于《艺术沙龙》(12月第二期)

2017年6月发表于

《国画家》




郭西元

     

      丙戌年生于山东省诸城市,一九六九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深圳大学教授、文人画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师从于刘海粟、陈大羽先生,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被誉为『原生态的文人画家』。

     出版个人专集十余种四十余部、论文集五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名家—郭西元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郭西元画集》等;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教学片《郭西元大写意花鸟画技法》。

     在国内外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六十余次,作品由中国美术馆等海内外专业机构收藏。二零一七年在深圳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回顾展,由深圳市文化发展基金支持,展品全部由深圳美术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