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不应当随时代(一)
笔墨不应当随时代(一)
编者按
《笔墨不应当随时代——从文化自信的角度看对石涛的误读》, 从解读石涛原文,论证了我们对于石涛的误读。更从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高度,剖析了这一误读背后的原因,也为中国文化的崛起大声疾呼,读来既有专业的思考,更有广阔的观察视角,当会引发国人关于国画、国学、传统文化问题的再思考!
仙境 2016年作
“笔墨当随时代”,是美术评论界近几十年一直是美术界非常流行的一个用语,这跟我们的文化不自信有关。大家一个劲儿地要出新啊,要标新立异呀,觉得“时代变了,笔墨不能不变”,啊......恰好石涛的题画当中有这一句“笔墨当随时代”,大家就不假思索地拿过来,甚至没有认真读完这仅仅95个字的原文,就断章取义地引用,为自己的观点服务。
我找来石涛的原文一读,发现我们百分百的误读了石涛,石涛的愿意恰恰是“笔墨不应当随时代”,这石涛实在比窦娥还冤!
《国画家》2017.6(刊内图)
石涛题画的第一句确实是“笔墨当随时代”,但这个“当”该做何解?我们的古文水平有限,一看到“当”就理解为应当,不知道古文“当”字有多解,还可以解作“倘”,(倘若的“倘”!(如苏洵《六国论》中“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的“当”,就作“倘”解)
把石涛的这一段题画仔细看完,发现原来石涛是说笔墨“倘若”随时代,那可就如何如何的不好了,并非说笔墨“应当”随时代,如何如何好。
题画原文是这样的:“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淡,如汉魏六朝之句。中古之画如初唐、盛唐、雄浑壮丽。下古之画如晚唐之句,虽清洒而渐渐薄矣。到元则如阮籍、王粲矣,倪、黄辈如口诵陶潜之句,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恐无复佳矣。”
注:引文均引自俞建华《石涛画语录》
(···未完待续···)
《中国书画报》2016年发表于
《艺术沙龙》(12月第二期)
2017年6月发表于
《国画家》
郭西元
丙戌年生于山东省诸城市,一九六九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深圳大学教授、文人画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师从于刘海粟、陈大羽先生,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被誉为『原生态的文人画家』。
出版个人专集十余种四十余部、论文集五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名家—郭西元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郭西元画集》等;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教学片《郭西元大写意花鸟画技法》。
在国内外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六十余次,作品由中国美术馆等海内外专业机构收藏。二零一七年在深圳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回顾展,由深圳市文化发展基金支持,展品全部由深圳美术馆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