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题款问题十议(五)
中国画题款问题十议(五)
编者按
《回归中国 郭西元文集》,收录近年郭先生论著,其中的画论、教育与文化论述,颇有可读处,彰显郭先生的士人风范。论述亦多与当下中华文化复兴之大势相契合,文章虽为早年所写,而今读来却有“先见”之感。
九、吴昌硕、齐白石的题款
吴昌硕是诗、书、画、印造诣深者,其书法得力于石鼓,印则力追秦汉,以篆书入画,用笔苍劲老辣、纵横恣肆、富有金石味,画则大开大合,气势雄强,开近现代大写意画风,影响甚巨。其自诩“平生得力处是以作书之法作画”。我则以为,他的书画皆得力于篆刻,其篆刻貌拙气酣、浑厚高古,才使得他书画格调非凡。其题款或篆、或隶、或行或草,趣味悠长,如题兰石图“东涂西抹鬓成丝,深夜挑灯读楚辞,风叶雨花随意写,申江潮满夜明时”耐人寻味。
齐白石也是诗、书、画、印造诣具全者,以行书入画,横涂竖抹,挥洒自如,开红花墨叶一派,趣味隽永。也极擅长题,一幅“发财图”,画一算盘,其题洋洋洒洒数百字,曰:某某客至“求余画发财图,余曰画赵元帅否,曰非也,余又曰画......刀枪绳索之类耶,曰非也,算盘何如?余曰善哉,欲人钱财而不施危险,乃仁其耳......云云”,文字幽默中含哲理,如此题款,款与画融为一体,真不知画者何、款者何?
十、回归传统
拉拉杂杂行文至此,我无法说清楚,如此悠久的中国画题款传统,怎么会被我们抛弃殆尽?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去年我画一幅“人文始祖图”在美国纽约纳斯达克大屏播出,以弘扬中华文化。创作时我查阅资料,自己也被惊呆了:
我画伏羲、炎帝、黄帝像,伏羲生活在距今一万二千年前,炎帝、黄帝生活在距今一万年前,这是什么概念?一万二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听八方之气、以画八卦”、已经懂得“乾天、坤地以类万物”了!(目前已经改变并且继续改变着我们生活的计算机,就是十五世纪一位德国的科学家,看了八卦图之后得出的灵感--悟出了二进位计数法,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手摇式计算机,成为计算机之父)那时候地球上的其他人在做什么?他们恐怕都还在树上摘果子呢!?
另外,我们动不动就说中华五千年文明?请问,依伏羲算一万二千年,依炎帝、黄帝算一万年,我们怎么只说五千年呢?(在此暂不展开讨论)
中国又是诗的大国,我感慨现今诗文的缺失,我憧憬大唐怎么会出现李白、杜甫......那么多大诗人,请问,我们今天还有诗吗?有谁知道哪位是现今我国的著名诗人吗?今日之中国,假设有人像李白、杜甫那样只会写诗,他的命运将如何......
中国自然又是绘画大国,我们的中国画在世界绘画史上是无与伦比的,用傅抱石先生的話“可以伸出大拇指摇而摆将进去”,现今大家爱去讨论什么中国画“走向世界”,我说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你看看欧美(还有日本)的大博物馆,中国画早在几百年前就被迫“走向世界”了,那里全部都有中国艺术(包括中国画)的专馆!......
说到此,问题恐怕就不单单是诗文的缺失、中国画题款的缺失那么简单了!......在举国上下讨论民族崛起的中国梦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什么才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我们该怎样继承和发扬它?反思之后,是不是顺便想一想自己该做一点什么呢?
(本篇结束)
甲午年(2014年)四月于深圳木石山房
发表于《艺术沙龙》(2014年第2期)
郭西元
丙戌年生于山东省诸城市,一九六九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深圳大学教授、文人画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师从于刘海粟、陈大羽先生,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被誉为『原生态的文人画家』。
出版个人专集十余种四十余部、论文集五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名家—郭西元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郭西元画集》等;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教学片《郭西元大写意花鸟画技法》。
在国内外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六十余次,作品由中国美术馆等海内外专业机构收藏。二零一七年在深圳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回顾展,由深圳市文化发展基金支持,展品全部由深圳美术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