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走进西元>禅者悟——微赏郭西元作品之《秋思》

禅者悟——微赏郭西元作品之《秋思》



《秋思》  郭西元  二零一六年作


《秋思》一平尺余,郭先生的刻画入细入微,无论是蝉的触角还是鲜亮的翅翼,又或是单眼、胸腹、腿节,皆传神之笔。蝉居于木之上,而此木只见枝杈横斜,树瘤俨然,却无一叶一花。蝉鸣于夏,本该是枝繁叶茂的时节,此画却为何生出如此的沧桑之感?

“秋思”一题古人常用,最有名的当时马致远的小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因此,“秋思”一词也常有寓旷达深远之境,而在如此一平尺余的画纸上,欲写此境,显然不该有密密匝匝的树叶来盖住那深远无底的天空,更何况还有一只孤独的蝉。

《秋思》(局部)  郭西元  二零一六年作

蝉6月出土,在树上鸣叫的生命只有两个多月,它们从来不会在生命的最重要的时间里看到秋天的来临。然而,中国古人却极喜那种旷远悠扬的蝉鸣,白居易的《早蝉》便说说:“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蝉虽难见秋日,蝉鸣却似秋思之声,先秋而来,这是蝉带来的关于人生的特别感悟,更何况蝉在土里、水里生活数年,“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的时间只是短短两月,且飞上高树,只饮露水,随后便死去。这种特别的生命方式,让古人对于蝉有非常特别的感悟。更兼“蝉”“禅”同音,给它又添了一份生命的奇妙感悟。

郭先生对蝉的刻画入微,让我们在它身上看到了生命的美妙,而木呈现出的苍老,让我们体会到了人生旷达老成的境界,至于剩下的大片,更是每个人去感悟“秋思”的空白。

此时窗外已渐起秋风,而蝉鸣已歇多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