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题款问题十议(一)
中国画题款问题十议(一)
编者按
《回归中国 郭西元文集》,收录近年郭先生论著,其中的画论、教育与文化论述,颇有可读处,彰显郭先生的士人风范。论述亦多与当下中华文化复兴之大势相契合,文章虽为早年所写,而今读来却有“先见”之感。 |
一、现状
四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就上一届全国美展的中国画作品做了这样的分析:
获奖的中国画作品九十幅,无款、无印者三十幅、仅名款者二十三幅,这两类占六成;剩下三十多幅,除掉基本不该是中国画的十几幅,(应该是水彩、水粉、油画、甚至有一幅是建筑效果图)所剩题款完整、书法也说得过去、钤印也基本正确的“纯正中国画”仅十幅左右,——这就是当前中国画的现状,我感叹:中国画已经不再“中国”!
试看今日中国画坛,有几人能够提笔在画上题款?这当中又有几人书法还说得过去?又有几人题款中还有些诗情?再问一句更多余的,这当中又有几人能捉刀治印,且不论造诣之深浅!
二、传统
有人认为,题款自明清而盛,之前画家多不题款,或者仅题名款于树石、画角等不显眼处,此论与事实不符。
其实早在宋或以前,中国画的题款已经非常成熟。北宋画家李公麟(字伯时)就有十分完整的题款,传世的九歌图,题款曰“九歌图,李伯时为苏子由作”;宋徽宗传世的画几乎全都有款,他的“瑞鹤图”,用瘦金体题款十二行,记述他如何看到“群鹤飞舞于空中”并题诗,最后落款“御制御画并书天下一人”——此款可谓完整。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所题洛神赋或数行、或数字穿插在石间、树侧,变化万千,与画结合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
唐代画家梁令瓒“五星二十八宿图”,每位星宿介绍用细笔篆书题,题款的书法和画皆绝妙,元代画家赵子昂认为“此卷画固奇绝,而篆文星法更妙”......等等。
(···未完待续···)
甲午年(2014年)四月于深圳木石山房
发表于《艺术沙龙》(2014年第2期)
郭西元
丙戌年生于山东省诸城市,一九六九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深圳大学教授、文人画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师从于刘海粟、陈大羽先生,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被誉为『原生态的文人画家』。
出版个人专集十余种四十余部、论文集五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名家—郭西元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郭西元画集》等;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教学片《郭西元大写意花鸟画技法》。
在国内外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六十余次,作品由中国美术馆等海内外专业机构收藏。二零一七年在深圳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回顾展,由深圳市文化发展基金支持,展品全部由深圳美术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