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找回中国画自信和自尊(一)(二)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找回中国画自信和自尊(一)(二)
文章作者:郭西元
前言
靳尚谊先生关于中国画的讲话,引起热议。
靳先生说真话,认识深刻,他本身是油画家,更属不易!为这位老院长点赞!
点赞之余,我们不能不对中国画的现状和前途担忧!今把郭西元先生十几年前关于中国画思考的几篇文章发出来,分享給大家。
让我们一起为恢复民族文化自信、恢复中国画的自信努力!
这些年我们很忙,在忙着“中西融合”、忙着“和世界接轨”......可是忙来忙去,回头一看,我们赖以生存的那个“中国”不见了。
中国画这个称谓,是近百余年面对“西画军团”的入侵,绑在我们臂膀上的白布条,以告诉自己的同胞,这块是我们的——叫“中国”,在西画侵入之前,我们只是叫画或绘事,无需冠以“中国”字样,可见这“中国”二字是含糊不得的。
一、找回中国画自己的评价体系
中国画本来就有自己的一套完备的评价体系,早在一千六百年前,南朝的谢赫就提出有名的“六法”论,这既是中国画的评价标准,也是研习中国画方法论。宋朝的美术史家认为“六法精论,万古不移”!我们无法想象,要具有怎样的“超能力”,才能那么早就总结出这么高超的理论。“六法”中第一法叫做“气韵生动”,它不像西方人那样去谈“造型”什么的,一下子站在天地之间,谈“气韵”!“气韵”为何物、“气韵”和画画是什么关系?立论之高不能不令世界美术史惊叹!后来中国的先贤们又提出用“逸、神、妙、能”——这“四品”来区分作品的高下,真是高明之至!这些年来,我们“原装”引进了西画标准,什么“造型、色彩、构图、透视......”之类,中国画固有的“六法论”、“逸、神、妙、能”......被我们丢在一边了,这样我们就不能不遗憾地去审视,现今的中国画距离“中国”有多远了!
目前我们热衷的“展览、评奖”模式,也是“原装”自西方引进的,并不适合(或者不完全适合)中国画的发展。“展览、评奖”对中国画的伤害也是需要认真评估的,比如目前部分中国画作品的“假、大、空”、“细、弱、俗”的趋势,虽然原因诸多,但展览、评奖机制恐怕难辞其咎。
由于展览趋于正常化、经常化,中国画另外的功能被淡化了,人们几乎不大知道中国画还可以“把玩”。近来有地方在搞“手卷”展,这“手卷”就是适合“把玩”的形式,它并不适宜在大庭广众之中,挂在墙上“展览”,而是适于三五知己在案头慢慢打开,仔细观赏、把玩,(适合把玩的形式还有册页等类)这个“把玩”功能的被淡出,传统中国画中那种“文气、含蓄、脱俗、耐人寻味”等气质,便只能从我们的视野淡出了。再则,中国画的功能(如果一定要说功能的话)甚至还可以“养生”,因为它可以修养身心,让人们把心静下来,在漫天浮躁的今日,这个“静”字是多么的让人渴望。
二、找回中国画自己的教学和创作研究体系
中国画本来就有自己的一整套教学体系。既然“六法”在上,教学和研究就离不开“六法”。中国画教学主张临习经典、主张研习书法、主张修炼画外功夫、强调文的修养。(这都是围绕着气韵二字来的)特别文人画家主张要把自己修养成为文人,崇尚“诗、书、画、印”全方位的修为,这四个方面都修养精到的被称为“四绝”,这几乎是对画家的最高赞许!更何况,中国画还要求注重人品的修养,认为“人品不高,下笔无法”等等。毋庸置疑,在现行的西方流水线式的教学体制下,这些主张基本离我们而去。我们不再讲究诗文、不再讲究书法、更不用说篆刻等等,致使目前的中国画坛少有诗、书、画、印“四绝”者。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评价目前这没有了诗情、没有了书法和篆刻修养的中国画?
中国画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师徒相授,也不同于西方的工厂式的“流水线”,何况现在这“流水线”上,几乎没有中国画需要的笔法、墨法、诗词、画论,而是什么“三大面、五调子”等等西式的“技术”,这就难怪有人戏称美术学院是“美术技术学院”了。就技法教学而论,传统中国画老师和学生研习的是笔法、墨法、章法,这些都要老师示范的,当年齐白石去中央美院讲学,就是画给学生看,学生们要从老师的用笔用墨中去体悟中国画的要领。就我自身的体会,要不是刘海粟、陈大羽等先生的耳提面命,我恐怕也只能还在中国画以外的五里雾中。
在这里,我还不能不痛苦地告诉大家,目前中国画教学的现状是,偌大的中国、几十所美术院校,至今还没有一本统一的中国画教材!我们该说点什么好呢?
(···未完待续···)
癸巳年(2013年)五月于深圳木石山房
发表于2013年5月15日《中国书画报》
郭西元
丙戌年生于山东省诸城市,一九六九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深圳大学教授、文人画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师从于刘海粟、陈大羽先生,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被誉为『原生态的文人画家』。
出版个人专集十余种四十余部、论文集五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名家—郭西元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郭西元画集》等;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教学片《郭西元大写意花鸟画技法》。
在国内外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六十余次,作品由中国美术馆等海内外专业机构收藏。二零一七年在深圳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回顾展,由深圳市文化发展基金支持,展品全部由深圳美术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