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西元谈艺>文人画十议——我的文人画观(一)

文人画十议——我的文人画观(一)

文人画十议——我的文人画观(一)

深圳西元文化 2024-05-25 07:28 广东

编者按

      《郭西元书画艺术展》于2017年12月26日在深圳美术馆开幕,郭先生的四本著作也将同时与诸位方家见面。其中《回归中国 郭西元文集》一册,收录近年郭西元先生诸多论著,其中的画论、教育论与文化论述,皆颇有可读处,更彰显郭西元先生的士人风范,亦与当下中华文化复兴之大势相契合,多文虽未早年所写,读来却有“先见”之感。


       一、释义
       文人画首先是中国画的概念,“中西融合”之不中不西者不在此议之列。       近文人画被妖魔化,为不少“激进”画人不屑。怨哉!其实,文人画有别于画工(画匠)画,若如是,恐鲜有自称为画工者。
       二、气和气韵

       一千五百年前,南齐的谢赫就提出“气韵生动”,那个有点“迂”的大画家倪云林说画画是写“胸中逸气”,吴昌硕更提出“画气不画形”。“气”为何物,“气”怎生图画?真是玄之又玄!看他们的画,横涂竖抹、纵情挥洒,确有一股隐逸、潇洒之气跃然纸上!———文人画是需要智慧的。


清如许  2015年作
       三、笔墨的修炼
       “笔墨”官司打了百余年,守者辩其有,攻者辩其无。有些人吃了几年洋面包,就不认自己的家门,五四以来,我们曾称这类人为“假洋鬼子”,讥他们“言必称希腊”。近西风惨烈,似成反讥之势,诸君子多加留意些个。       至于“笔墨”本身,“笔”求笔力———锥画沙、折钗股、屋漏痕是耶;“墨”求墨法———浓、淡、干、湿、焦是耶;不少人以西画的“调子”、“肌理”理解墨法,不在笔上下功夫,须知没有“笔”,所有努力都“等于零”的!       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说,被各取所需地解读,“随”字成了否定笔墨者的障眼法。悲夫!
       四、“玩弄笔墨”解
       文人画主张写胸中逸气、不求形似,被误读为不重视技法。其实文人画对技法的要求更高,高到看上去像没有技法一般。“写意”也者,一挥而就,不单“状物”而且“写心”,画家的气质、修养、境界,全在“一挥”之中完成,技法要求怎一个“高”字了得!       文人画家被贬“玩弄笔墨”,我说“玩弄”二字值得玩味!“玩弄笔墨”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西方现代绘画,不就是西方人从我们的“徒弟”日本的浮世绘那里得来灵感,才开始“玩弄”笔触的现代之路吗?这时,中国人已经把笔墨“玩弄”了千余年了!

秋娇(扇面)  2017年作
       五、艺无新旧
       当前中国画坛欠缺的,不是创新,而是基本功。       不少人在基本没有入门的情况下,信誓旦旦地搞什么创新,精力不放在学习传统、研习笔墨上,天天动点子,梦想在一夜间创造出前无古人的“新观念”、打造出后无来者的“新画派”。我不知道这没有基本功的“创新”有什么价值。       “艺无新旧,而见高低”———这八个字是发人深省的。
(···未完待续···)

辛卯年(2011年)二月郭西元于深圳木石山房

发表于《回归中国》2017年11月第一版


《回归中国》封面


《回归中国》目录


《回归中国》文人画十议一文

郭西元

     

      丙戌年生于山东省诸城市,一九六九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深圳大学教授、文人画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师从于刘海粟、陈大羽先生,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被誉为『原生态的文人画家』。

     出版个人专集十余种四十余部、论文集五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名家—郭西元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郭西元画集》等;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教学片《郭西元大写意花鸟画技法》。

     在国内外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六十余次,作品由中国美术馆等海内外专业机构收藏。二零一七年在深圳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回顾展,由深圳市文化发展基金支持,展品全部由深圳美术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