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西元谈艺>中国画必须是“中国的”——关于中国画现状的思考(一)

中国画必须是“中国的”——关于中国画现状的思考(一)

中国画必须是“中国的”——关于中国画现状的思考(一)

深圳西元文化 2024-05-17 07:28 广东

文章作者:郭西元

前言

靳尚谊先生关于中国画的讲话,引起热议。

靳先生说真话,认识深刻,他本身是油画家,更属不易!为这位老院长点赞!

点赞之余,我们不能不对中国画的现状和前途担忧!今把郭西元先生十几年前关于中国画思考的几篇文章发出来,分享給大家。

让我们一起为恢复民族文化自信、恢复中国画的自信努力!

中国画这一概念的提出,是20世纪面对“西画军团”的中国画人系在自己臂上的白布条。在此之前,我们只称之为“画画”或“绘事”,无需冠名“中国画”。由于外敌的侵入为国人敲响了警钟:这块土地是我们的,它叫“中国”!毋庸置疑,中国画首先是“中国”的,也必须是“中国”的!


归 2023年作


一、我们曾经这样从容不迫过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也是一个绘画大国。我们的祖辈曾经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绘画经典。中华民族向来雍容大度地吸纳外来文明,吸纳他国之长为我所用。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来到中国,并在雍正时受诏入宫。后来,艾启蒙、王致诚、潘廷璋、安德义等外国画家相继进入宫廷画院,促成了一次有规模的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这段历史,向达先生在《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见三联书店版《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论文集)中有较深刻的论述,他认为当时西洋美术在中国不能发展有三大原因:

“一曰当时中国美术界对于西洋美术之不满也。”张浦山之言,西洋绘画“神气圆满,彩色鲜丽可爱……然非雅赏也,好古者所不取”。邹一桂亦曰:“西洋善勾股法……但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

“一曰当时西人对于西洋教士所画参合中西之新画,亦备致不满也。乾隆时英使马戈尔尼至北京,属员巴洛亦随之至……归著中国游记……辞云:郎世宁为一有名之西洋教士,供奉内廷,作画甚夥……所作画纯为华风,与欧洲画不复相似,阴阳远近,俱不可见……可知当时西人于此种参合中西而实为不中不西之美术亦不之善也。”

“一曰当时供奉画院之西洋画家于其所自画者亦不满也。乾隆时王致诚、郎世宁之流供奉内廷……其始此辈亦思以西洋画之风骨明暗诸论,输之中国,于是写真花卉,悉遵西法。……卒不为帝所喜,而强之师中国画家,学中国画法,王郎诸人心知其非而莫之敢忤。”王致诚曾致函巴黎:“余抛弃其平生所学,而另为新华,以曲阿皇上之意旨矣。乃呈阅时不如其意,辄命退还修改。至其修改之当否,非吾等所敢言,惟有屈从以其意旨而已。”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那时候充满自信心的中国国民虽然感叹西画的写实能力,但终觉“匠气”,没有也不可能掀起学习西画的热潮,这次中西文化“冲撞”的结果是,把西方画家纳入到“中国的轨道”,是让他们接“中国画之轨”的,如郎世宁者流。

(···未完待续···)
文章写作时间:己丑年(2009年)十月2010年发表于《艺术沙龙》第一期



郭西元

丙戌年生于山东省诸城市,一九六九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深圳大学教授、文人画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师从于刘海粟、陈大羽先生,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被誉为『原生态的文人画家』。

出版个人专集十余种四十余部、论文集五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名家—郭西元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郭西元画集》等;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教学片《郭西元大写意花鸟画技法》。

在国内外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六十余次,作品由中国美术馆等海内外专业机构收藏。二零一七年在深圳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回顾展,由深圳市文化发展基金支持,展品全部由深圳美术馆收藏。二零二零年十一月,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纪念紫禁城六百周年中国画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