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走进西元>“意会“——柒读郭西元作品《岁寒》、《春归》、《探梅》

“意会“——柒读郭西元作品《岁寒》、《春归》、《探梅》


岁寒  2023年作


春归  2023年作


探梅  2023年作





       编者按:所谓“意会而不能言传者”众,科学主义者谓其曰“中国文化之大缺陷”,而生活在其中的我们,该如何看待,此番读郭西元作品之人,建议我以“意会”二字来统摄这一番读画历程,问其何故?其对曰:“郭先生癸卯至甲辰之初,多写意,且这次读郭先生的画,又历当下之大变革,有能言与不能言者,不如以寥寥数语,会一会郭先生这寥寥数笔,不知文意能否赶上这笔意……”



冬去春来

柒读


       岁末了,年年都见郭先生的《岁寒》、《春归》、《探梅》,年年不同。

        今年的《岁寒》眼见的更加“傲”,枝“傲”,每一支挺出去,向左,向上,都向画外的空间去,张得开,撑得住,愣是把中间的白写得那么“深”。



        根“傲”,不是粗壮,却是“老”样。就是那一笔的,站在了这片地上。

       花更“傲”,就三朵,看着潦草,还快要逃出画去,把这股“傲”气包裹着“香”气又似乎留在了画里。于是郭老师说这是“禅”,是“形而上”的道。

       越是岁寒越要有自己的根骨,有自己的舒展,有自己的收敛。


        今年的《春归》眼见的更加柔。

       且道人的画法(指画),多是硬的,强的,我却看出了一些“反其道”而行的味道,虽说还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布局,但像极了柔和春光下的供案,春天少女般的柔美不仅仅在那个瓶上,更在指头的画上,毕竟春天来了,何不享受郭先生也能感受到的柔美。

        以刚法写柔意,这也是“道”。


       于是便跟着郭先生《探梅》。

淡得是不能再淡了,原以为这春色只能阑珊,但且请你多看些时间,这片梅林淡吗?浓得很啊。


       我曾说“淡即是浓”,回头便对自己大笑,你这是“扯淡”了啊。

       回头想想,看出浓得味道来,或许是因为近年间,读郭先生得诗比画多,读他的文比他的论画多,而他的诗歌之中,论今又多于博古,似要将中国文人之魂气注入当下之世道,实在是用力、用心的。这怕是我读出“浓”来的牵强“意会”吧。




      篇末打油一副对联,“须臾年尾养生气、《岁寒》、《春归》好《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