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走进西元>“意会”——伍读郭西元作品《夜巡》

“意会”——伍读郭西元作品《夜巡》


夜巡  2023年作




       编者按:所谓“意会而不能言传者”众,科学主义者谓其曰“中国文化之大缺陷”,而生活在其中的我们,该如何看待,此番读郭西元作品之人,建议我以“意会”二字来统摄这一番读画历程,问其何故?其对曰:“郭先生癸卯至甲辰之初,多写意,且这次读郭先生的画,又历当下之大变革,有能言与不能言者,不如以寥寥数语,会一会郭先生这寥寥数笔,不知文意能否赶上这笔意……”



夜巡

伍读


       夜巡,画唯二字,夜巡者谁?巡于何处?因何而巡?全凭读画人“意会”。

      读画需要一些想象力,我的想象可以简述为:记承天寺夜游前叙——去承天寺路上的东坡先生(原文: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夜巡(局部)夜巡二字

       彼时的东坡先生刚刚从“带刺儿”的苏子瞻蜕变为“东坡居士”,精神状态稳定——稳定地“发疯”、闹腾:开地种菜、穷游赤壁、鼓捣黄州猪肉、写诗写词写游记、同和尚交朋友且不定时折腾自己的朋友和弟弟,并写下这篇半夜“发疯”实录《记承天寺夜游》。


夜巡(局部)夜巡身影


       这种“疯癫”最近在网络上似乎备受理解并由此造梗:怀民到底睡了没有?大家理解老苏的“发疯”状态,但也对唯一的“受害者”张怀民先生表达最诚挚的关怀和慰问。大家理解苏轼的“疯癫”,是因为他的“疯癫”是当下很多年轻人的“疯癫”——在学业、事业上哪怕费尽全力,前途和未来也似乎依旧不太明晰的当下,不“发疯”还能干什么呢?“发疯”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特种兵旅游、暴饮暴食、网络发疯文学,说起来,和那时的苏轼比,好像也没有太多的区别,也是旅游、吃饭、文字、朋友四件套。


       回过头来看,半夜起身出门走夜路去找好朋友看月色,月色虽好,山林难行,烛火轻点,恍如夜巡。


夜巡(局部)烛火


       郭先生勾出的这个身影,似从月下慢慢出现。然后信笔淡墨水气,铺写出那个身躯,微微佝偻前倾,眼神期待满满,像是想抓住每一个快乐的念头……



       他的癫来自于“闲”,没事干闲出病来看啥都像好玩的,月光是积水,就差一双小猪佩奇的雨鞋去踩,竹柏影是藻和荇,再幼稚点就要在月下玩手势倒影。闲是一种意境,是对自我价值的释然,不轻视不自大,不强求不自弃,在闲里找到自我,闲人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