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走进西元>【荔园人物】“脚踏实地”设计者,深大印记镌刻人。

【荔园人物】“脚踏实地”设计者,深大印记镌刻人。

   

   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怀揣着发展之梦来到深圳的弄潮儿里,不仅有企业家,还有来到深圳这改革之都造梦的艺术家们。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戏说:曾经从国贸大厦的顶楼往下扔一个纸团,就能砸中一个艺术家,但是几年后,再从国贸大厦扔一个纸团,砸到的一定是个总经理。甜蜜的梦想需要艰苦的耕耘,诸多艺术家满怀梦想来到深圳,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

【 翻山越岭 】

“当时的深大,通讯就是如此的‘先进’!”


  1984年10月,郭西元老师怀揣着改革开放浪潮的发展之梦,兴奋地乘上南下的火车。这一场旅程,源自一封成立深圳大学艺术中心的邀请函。


  火车轰隆,从南京先到了广州。郭老师马不停蹄来到广州市电话局,缴了5元钱便挂长途电话,拨邀请函上那个5位数的电话号码。等待了10分钟、30分钟、一小时,电话那头一直无人接听。他摸不着头脑,便从广州赶到深圳,自己一路摸索来到深大。脚踩着深大的黄泥地,看着眼前一片荒芜的景象,郭老师终于明白了,原来深圳大学艺术中心没牵电话线,空有一个号码!“当时这地方,确实是有点吓人啊!”说起初来深大的往昔回忆,郭西元老师忍俊不禁地笑了。

(图为艺术邨第一代竹楼入口   来源  档案馆)


  聊到这儿,郭西元老师又回忆起了当年的“电报趣事”。曾有一位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的友人来深大拜访郭西元老师,友人离开整整三天后,才收到一封令他哭笑不得且尴尬的电报,原来这是七天前这位友人就从香港发来的来访电报,让他去罗湖口岸接他呢!后来这次拜访,促成郭西元老师在香港中文大学讲学5年。


  对于郭西元老师来说,1984年的深大仿佛是一块与世隔绝的沙漠,“当时的深圳大学,通讯就是如此的‘先进’!”郭西元老师幽默的调侃道。



2

【 道阻且长 】

伴蛇入眠心慌慌,艺术学院无踪影

(图为1984年的艺术邨门楼  来源 档案馆)

郭西元老师(左一) 李瑞生老师(中)


  来到深大的第一个夜晚,郭西元老师是躺在竹楼里度过的。“我第一次听见那个‘咯咯咯’的声音,还不知道什么,直到有人和我说,那是蛇!”。郭西元老师谈起那段“伴蛇入眠”的日子,似乎还心有余悸。郭老师指着档案馆窗外的教学楼,笑着说道:“这里以前哪有房子啊,全是蛇的领地!”。气候湿热,加上生活条件恶劣,凡此种种,逐渐消磨了许多人当初那份壮语豪情,选择坐上返程的列车。


  住宿及生活条件的艰苦,建立艺术学院的初衷也遥遥无期。“当时深圳大学艺术中心的邀请函上说准备筹备艺术学院。来了之后一看才知道,目前根本就没有可能!”尽管如此,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留下,在漫天飞尘的黄泥地上着手筹划艺术学院。

(图为艺术邨旧貌  来源 档案馆)




3

【 脚踏实地 】


1986年,时任校长罗征启到深大艺术中心,发现郭老师桌上有一枚特别的书画章。印章上刻着一个大脚掌,脚掌内部是一个篆体的“地”字,表示做事要脚踏实地。“脚踏实地”上墙,就此埋下伏笔。

      

(图为郭西元老师篆刻的图章  来源  档案馆)


  后来,校训墙筹备施工之际,郭西元老师与李瑞生老师正为了“让脚丫子上墙”而绞尽脑汁。罗校长建议将篆书“地”字改为楷书“实地”二字,较原来更为直观。后来李瑞生老师将修改后的图样设计在校训墙的中心,又在四周设计了“自立、自律、自强”。


  “我和李瑞生老师商量着要用什么材料来做,最后他一拍脑袋,决定用生铁铸造,就做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为什么用铁呢?因为当时的铁便宜啊!”谈及校训墙施工小插曲,郭西元老师仍饶有兴趣。


(图为深大“脚踏实地”校训墙  来源 档案馆)




4

【 古石今人 】


1986年,深圳大学校内建招待所,名曰粤海门客舍。当时在深大校园内登高远眺,海水拍起的浪花便可映入眼帘,学校便从海边搬回来一块几十吨重的巨石,立在粤海门客舍(今文山湖餐厅位置)门口,并让郭西元老师题字,刻石以成景致。巨石的风化程度使刻字难上加难,根本刻不了诗词这类的小字,思虑再三,遂想用“古石今人”四字,后经校长应允,郭西元老师饱蘸浓墨,写下“古石今人”四字,又在巨石背面刻“无声”二字。郭西元老师说:“‘无声’二字是说,人生苦短,不过百年,而石古万载。在石头面前,人只是匆匆过客,因而‘古石无声’”。


“古石今人”

正反面旧照


(图片来源:档案馆)


  “今人看古石,移山倒海词。古石看今人,春华秋叶诗。”正如章必功老校长诗词所言,深大人在古石上看到的是沧海桑田,日积月累的变化;而那古石看代代深大人来来往往,却宛如春天的旖旎,秋日的落叶,周而复始。



采访后记

(图为采访中的郭西元老师   来源  档案馆)


  篆刻印章定格深大精神,执软毫书写深大记忆。如今,退休多年的郭西元老师谈起与深大的往事仍兴致盎然。他将青春岁月留在了这里,见证了深圳从泥浆遍地到高楼拔起。写下“古石今人”,设计“脚踏实地”,他以艺术育人,千秋文字承载所思所想,为深大镌刻“深大印象”。


  “深大35周年了,三十而立。我们应该思考不只是在商业这条路上跑。我们的要补人文学科的短板。”采访结束后,郭西元老师和现场采访的同学还进行深入的交流。郭西元老师虽已从学校退休多年,对人文建设的初心却一直不老。三年前他成立了“西元国学堂”,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将国学、书法渗透到儿童启蒙教育中,为人文建设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注:本文内容基于深圳大学档案馆口述历史项目

——郭西元老师采访整理。